天天看點

從讨碗飯吃,到共和國開國将軍,這一曆程的艱辛誰人能知?

從讨碗飯吃,到共和國開國将軍,這一曆程的艱辛誰人能知?

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沒有戰争年代的背井離鄉,沒有硝煙烽火的生死離别。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那些為了我們現在能有和平生活的作出犧牲的革命前輩!

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軍閥混戰,人民根本無法安居樂業,是以在當時反封建、反軍閥的鬥争熱潮在全國各地興起。特别在一些貧困的農村,很多苦于生計的青年人,都會加入革命的隊伍。這些貧困人家的子弟在加入革命隊伍的當初,并沒有崇高的理想,很多的人有時都是為了有一口飽飯,說到底就是生存權的問題。

從讨碗飯吃,到共和國開國将軍,這一曆程的艱辛誰人能知?

開國少将齊釘根,當年就是為了“讨一口飯吃”,才參加紅軍的。

齊釘根是江西進賢縣人,家境貧困,常常會有吃不飽飯的情況發生,從小生活艱難,饑一頓飽一頓,還被人欺辱。1930年,紅軍到了他的家鄉,14歲的齊釘根實在是不能忍受饑寒交迫的日子,他就報名要求參加紅軍。負責招收紅軍的上司問他,你為什麼要參加紅軍?

齊釘根是個實在的孩子,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讨碗飯吃!

這是多麼樸素的回答,想當年有多少參加紅軍的戰士們,何嘗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溫飽才參加革命的?

窮則思變,沒有錯!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誰敢說他是錯的?

負責招兵的首長就答應了齊釘根的請求,讓他參加了紅軍。

參加紅軍後的齊釘根,先是配置設定到紅一方面軍第二師五團當戰士,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的戰鬥,他作戰勇猛頑強,應該說他為了吃這碗飯也是拚了老命的。

由于他打仗勇猛,先後被提升為班長、排長、連長。到達陝北後,他又參加了曲子鎮、直羅鎮戰鬥。在曲子鎮戰鬥中,曾率一個排深入敵陣俘虜了敵騎兵旅旅長。

從讨碗飯吃,到共和國開國将軍,這一曆程的艱辛誰人能知?

抗日戰争時期,他在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連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後,後升任685團營長。1938年9月随部隊東進到冀魯邊後,參加了建立和鞏固魯西根據地的鬥争。從1940年起,他先後擔任八路軍115師副團長、團長,率部轉戰冀魯豫邊。

解放戰争時期,他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一旅副旅長、中原野戰軍副第一旅副旅長、第十六軍四十六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突破長江天塹,而後攻占衢州、江山,截斷浙贛線。後來他又向大西南進軍,參加川黔作戰,解放貴陽、成都後,任貴州銅仁軍分區司令員。

建國後,他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三十五師師長,率部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就這麼一個為了“讨碗飯吃!”的戰士,到後來卻成長為一個共和國的開國少将,這其中的艱辛。并不是我這麼一篇小小的短文能夠完全叙述完成的。

從讨碗飯吃,到共和國開國将軍,這一曆程的艱辛誰人能知?

最後引用他妻子陳語的回憶:“齊釘根在戰争年代曾負重傷8次,輕傷難以計數。他頭頂正中有一條槽形疤溝,深1厘米,長20厘米,這是長征過草地時被敵彈擊中留下的。臉上鼻梁和左腮之間有四個彈洞,成一橫線排列,也是過草地時留下的,一顆子彈由左腮一側進,另一側出,繼由鼻子左邊進,右邊出,因而有四個彈洞。齊釘根胸部有貫穿傷,子彈竟由前胸、後胸兩根肋骨縫中飛出,槍眼距心髒僅1厘米。”

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向英勇的共和國開國将士們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