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东陵圣母祠相关问题的答客问之七(扬州江都)

关于东陵圣母祠,前几年曾写过一篇《东陵圣母祠的千年兴衰》。我一直认为:对于神话传说,可以作为地方史研究的一个方面,但不必花费过多精力。但是,无奈见到有人言之凿凿地考证出东陵圣母本出海陵,如皋建有东陵圣母祠,且又被引用在网络,报纸上广为传播,而我凑巧又在江都一中学同学处见到《泰州志》上关于东陵圣母祠“与泰无涉”以及如皋从无东陵圣母祠的记载,这才有了《答客问》文的“出笼”,以正视听!

关于东陵圣母祠相关问题的答客问之七(扬州江都)

谁知,却又意外引出东陵圣母是“仙”还是“妖”的疑问来。

余生也晚,且学浅识薄,写不出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的大块文章来,只有老实本分,从原有文本中去寻求答案。

《博物记》曰:“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处为庙祠,号东陵圣母。”

“左道通神”。一提“左道”,有人搬出《辞海》:“左道乃邪道。《礼记 王制》曰:执左道以乱政,杀。”东陵圣母自然是该杀之“妖”。

其实,汉字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字多音与一音多字,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1980年版的《辞海》对“左道”只有“邪道,该杀”一种解释。其实,在《礼记 王制》下,郑玄就有注曰:“左道,若巫盅及俗禁。”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是:“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也借用在学术上。”而2016年第七版的解释是:“指不正统,不正宗的宗教派别。也借用在学术上”。2015年《新华成语词典》的解释也是:“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与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这一解释就显得客观准确得多了。现在“百度”则列有多种出处。其中引《资治通鉴》文有“变幻无所不为”的意思。结合杜姜“卒变形”,似相吻合。

而杜姜“左道通神”,应与“妖”毫无干系。因为“神”不会与“妖”通,只有“神”与“仙”才会相通的。

关于东陵圣母祠相关问题的答客问之七(扬州江都)

“县以为妖”。看来,东陵圣母是“神”是“妖”的问题,并非自今日始,早在千年以前就有争论了。然而,亊发当时,只是“县以为妖”。那他的上司是怎么看的呢?文中说:“以状上”。县太爷向上司禀报后,文中隐匿了“上”的态度,但却明确了处理结果——“因以其处为庙祠,号东陵圣母”。如果“上”也认为杜姜是“妖”,肯定会杀无赦,但却明确指示:立庙以祭,封号“圣母”。设想“上”会为“妖”建庙封号吗?那恐怕是极其罕见的了!

看来,还是泰州学者一篇文章的标题准确:《东陵圣母传奇:从丈夫厌弃的妖女到名列神仙榜的女神》。

行善作恶。其实,分辨妖与仙,有一个最原始也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凡妖皆作恶,是仙总行善。东陵圣母是作恶还是行善呢?怀素在《圣母帖》中说得很明白:“水旱札瘥,无不祷请,神贶昭答,人用大康,奸盗之徒……罪必斯获。”这些描述,虽有夸大渲染的成分,但总不会是无中生有吧!这从“远近立祠以祭”也能反映出来。

社会反响。是“妖”还是“仙”,还有一个检验的标准,那就是看社会反响。据《圣母帖》云,其时,上自晋康帝,以为“中兴之瑞,诏于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下至百姓是“自晋至隋,年将三百,都鄙精奉,车徒奔属”,“远近归附,倾匝江淮”。及至隋炀帝,将其东迁荒野,仍然是“奠祷云集”,而“耆老衔悲”,还发出“谁其兴之”的感叹与期待。东陵圣母,是“仙”是“妖”,古人早有判断。

关于东陵圣母祠相关问题的答客问之七(扬州江都)

再说,东陵圣母,仙耶?妖耶?圣母祠的女道姑康紫霞尚且列为仙女,有“仙女庙”以祭,而东陵圣母反倒为妖,这又叫人如何理解?

其实,仙也罢,妖也好,东陵圣母等都是幻化了的人物。然而,却也折射出当时百姓的愿望与祈求。我们今天再也不应以“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民间神话传说了。(朱毓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