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感知艺术》:调动感知觉,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多姿多彩

曾经认识一个人,他可以只为了看一场画展,专门从上海飞到法国。

我当时不太能理解这种行为,后来也就没了联系。但他身上那种生命的活力至今还印刻在脑海中。

相比之下,我就是个无趣的人。我的生活如一片泥潭,了无生气,如行尸走肉一般。曾经我有个原则:出去游玩,当地博物馆必看,但如果博物馆是收费的,就坚决不去。

想来,无非就是自己并不懂得欣赏博物馆里的那些藏品,总觉得花门票钱冤枉。

因为这种偏执,我错过了无数次欣赏艺术的机会。

幸好,我看到了《感知艺术》这本书,总算给阴暗的泥潭带来了一丝温暖。按照这本书展示的方法,我在博物馆里,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些藏品带来的冲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真实感。从此,博物馆变成了低成本的心灵疗愈场所。

《感知艺术》:调动感知觉,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多姿多彩

《感知艺术》是一本经典的美国艺术普及读物,作者是丹尼斯·J·斯波勒,他擅长创作舞台设计作品,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或系主任,在艺术教育领域创作了多部著作,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

这是一本单纯地教我们如何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书中没有那些看起来高大上不可触及的理论。我们只需要调动自身的感知觉,就可以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提起艺术或者艺术家,总感觉离大众很遥远。艺术似乎离大众很遥远,晦涩难懂,属于小部分人的特权。那些被贴上艺术品标签的作品,往往也价格昂贵,非普通人所能触及。

《感知艺术》:调动感知觉,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多姿多彩

艺术到底是什么?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斯波勒认为很难界定。所以他在《感知艺术》一书中,没有对艺术这个词下定义,而是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艺术表达的几种形式。这几种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书中一共列举了八种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斯波勒按照四个问题的方式来介绍每种艺术。

(1)它是什么?(形式)

(2)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

(3)它如何触动知觉?(体验)

(4)它有什么意义?(特质)

结合书的名字,艺术品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触动我们的知觉,引起我们的情感波动,让我们体验到自身的真实存在。

以雕塑为例,博物馆里大量的藏品可以归到雕塑一类,比如青铜器,陶俑,瓷器等等。通过博物馆的介绍以及一些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得知藏品是如何形成的。

《感知艺术》:调动感知觉,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多姿多彩

更重要的是,那些有上千年历史的藏品,目光所及,便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历史厚度。它的造型和纹饰,灌注了古人制作时的情感,跨越千年,我们能通过藏品触碰这种情感,引发我们自身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艺术具备了疗愈心灵的作用。

虽然在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中,就有舞动治疗、心理剧、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等。

但即使不是专门用于心理治疗的艺术,人们也发现,青少年时期经常阅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有助于建立身份认同。而经常做手工的孩子,在情绪方面的自制力也会更强。

《感知艺术》:调动感知觉,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多姿多彩

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右半脑负责链接身体其它部位,而右半脑的思维方式是意象式思维,而不是左半脑的逻辑思维。右半脑如果整合得比较好,整个人就会比较协调。

艺术是一种意象呈现,我们通过感知觉去解读它,和它链接。《感知艺术》展示了每种艺术的感知方式,比如音乐主要调动的是听觉,雕塑调动的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感知觉如果能经常被调动,我们自身的情感会变得丰富而细腻,对环境会有更多的感受,可以增强自我真实感,从而获得一种自我稳定感,更好地应对这个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感知艺术》:调动感知觉,学会欣赏艺术,让生活多姿多彩

现代社会不确定性很强,人们普遍焦虑,心理问题很严重。由于左半脑被过度强调,人们隔离了自我感受。人们的自我稳定感比较差,当外界发生变化时,就很难应对,从而引发身心健康问题。

所以,我前面说博物馆是一个低成本的心灵疗愈场所。博物馆藏品丰富,学会去欣赏这些艺术品,我们可以充分调用感知觉,去感受那些藏品的魅力,感受自身情感的流淌,为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从这个角度来看,《感知艺术》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书本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