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覺藝術》:調動感覺覺,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多姿多彩

曾經認識一個人,他可以隻為了看一場畫展,專門從上海飛到法國。

我當時不太能了解這種行為,後來也就沒了聯系。但他身上那種生命的活力至今還印刻在腦海中。

相比之下,我就是個無趣的人。我的生活如一片泥潭,了無生氣,如行屍走肉一般。曾經我有個原則:出去遊玩,當地博物館必看,但如果博物館是收費的,就堅決不去。

想來,無非就是自己并不懂得欣賞博物館裡的那些藏品,總覺得花門票錢冤枉。

因為這種偏執,我錯過了無數次欣賞藝術的機會。

幸好,我看到了《感覺藝術》這本書,總算給陰暗的泥潭帶來了一絲溫暖。按照這本書展示的方法,我在博物館裡,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些藏品帶來的沖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真實感。從此,博物館變成了低成本的心靈療愈場所。

《感覺藝術》:調動感覺覺,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多姿多彩

《感覺藝術》是一本經典的美國藝術普及讀物,作者是丹尼斯·J·斯波勒,他擅長創作舞台設計作品,曾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終身教授或系主任,在藝術教育領域創作了多部著作,是享譽國際的學者與藝術家。

這是一本單純地教我們如何觀察和聆聽藝術作品的書,書中沒有那些看起來高大上不可觸及的理論。我們隻需要調動自身的感覺覺,就可以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提起藝術或者藝術家,總感覺離大衆很遙遠。藝術似乎離大衆很遙遠,晦澀難懂,屬于小部分人的特權。那些被貼上藝術品标簽的作品,往往也價格昂貴,非普通人所能觸及。

《感覺藝術》:調動感覺覺,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多姿多彩

藝術到底是什麼?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斯波勒認為很難界定。是以他在《感覺藝術》一書中,沒有對藝術這個詞下定義,而是列舉了現實生活中藝術表達的幾種形式。這幾種藝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

書中一共列舉了八種藝術形式,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戲劇、電影和舞蹈。斯波勒按照四個問題的方式來介紹每種藝術。

(1)它是什麼?(形式)

(2)它是怎樣形成的?(技術)

(3)它如何觸動知覺?(體驗)

(4)它有什麼意義?(特質)

結合書的名字,藝術品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觸動我們的知覺,引起我們的情感波動,讓我們體驗到自身的真實存在。

以雕塑為例,博物館裡大量的藏品可以歸到雕塑一類,比如青銅器,陶俑,瓷器等等。通過博物館的介紹以及一些研究報告,我們可以得知藏品是如何形成的。

《感覺藝術》:調動感覺覺,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多姿多彩

更重要的是,那些有上千年曆史的藏品,目光所及,便能感受到它的溫度和曆史厚度。它的造型和紋飾,灌注了古人制作時的情感,跨越千年,我們能通過藏品觸碰這種情感,引發我們自身的情感共鳴。

這種情感的共鳴讓藝術具備了療愈心靈的作用。

雖然在現代心理治療的方法中,就有舞動治療、心理劇、音樂治療、繪畫治療等等。

但即使不是專門用于心理治療的藝術,人們也發現,青少年時期經常閱讀世界經典文學名著,有助于建立身份認同。而經常做手工的孩子,在情緒方面的自制力也會更強。

《感覺藝術》:調動感覺覺,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多姿多彩

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右半腦負責連結身體其它部位,而右半腦的思維方式是意象式思維,而不是左半腦的邏輯思維。右半腦如果整合得比較好,整個人就會比較協調。

藝術是一種意象呈現,我們通過感覺覺去解讀它,和它連結。《感覺藝術》展示了每種藝術的感覺方式,比如音樂主要調動的是聽覺,雕塑調動的主要是視覺和觸覺。

感覺覺如果能經常被調動,我們自身的情感會變得豐富而細膩,對環境會有更多的感受,可以增強自我真實感,進而獲得一種自我穩定感,更好地應對這個時代帶來的不确定性。

《感覺藝術》:調動感覺覺,學會欣賞藝術,讓生活多姿多彩

現代社會不确定性很強,人們普遍焦慮,心理問題很嚴重。由于左半腦被過度強調,人們隔離了自我感受。人們的自我穩定感比較差,當外界發生變化時,就很難應對,進而引發身心健康問題。

是以,我前面說博物館是一個低成本的心靈療愈場所。博物館藏品豐富,學會去欣賞這些藝術品,我們可以充分調用感覺覺,去感受那些藏品的魅力,感受自身情感的流淌,為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從這個角度來看,《感覺藝術》提供的價值,遠遠超過了書本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