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原太行第6军分区的团长,后授衔时他为何会超司令员授中将?

在1943年时,刘昌毅是八路军太行第6军分区下辖第13团的团长。

当时,太行第6军分区司令员是宗凤洲,政委是谢富治,下辖两个团第13团和基干第2团。

他是原太行第6军分区的团长,后授衔时他为何会超司令员授中将?

司令员宗凤洲是河北藁城人,1912年8月出生,1933年入党,1938年在藁城组织抗日游击队,任大队长,1939年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10旅29团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参谋长、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16旅副旅长,第17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副师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他是原太行第6军分区的团长,后授衔时他为何会超司令员授中将?

基干第2团的团长叫安仲琨,他是河北省行唐县,1915年生,早年加入国军第106师,因从小习武,被任命为武术教官。抗战时期加入八路军129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基干二团团长、邢台团团长、新10旅独立团团长等职。由于他有很强的武术功底,常常凭借一杆枪、一把刀杀的日军闻风丧胆,被人们视为“平汉纵队第一虎将”、八路军129师总部“最剽悍的年轻团长之一”。只可惜他在1949年11月17日,在进军大西南的重庆战役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

最后说说在1955年首次授衔时,超过军分区司令员宗凤洲大校,直接授为中将的原太行第6军分区第13团团长刘昌毅将军。

他是原太行第6军分区的团长,后授衔时他为何会超司令员授中将?

刘昌毅原名刘昌义,为何会改名,有个小故事。

1945年,刘昌毅率部与国民党暂编第十五军作战,俘敌一军官。从被俘军官中得知,他们军长也叫刘昌义。后经查实,敌第十五军军长姓名确为刘昌义。为示区别,从此改名“刘昌毅”。

刘昌毅是湖北黄安人,1914年生,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5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政治部政务科科长,第27师76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长征。他作战勇猛,人称军中“猛张飞”。他身经千余仗,历险百余次,头、脸、手、腿、腰、背、胯、臀,无一处无战伤。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侦察科科长、青年纵队第三团队参谋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旅长、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第二野战军三纵队副司令员,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

他是原太行第6军分区的团长,后授衔时他为何会超司令员授中将?

1955年在我军首次授衔中,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超越了原来在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宗凤洲整整两个等级。授军衔是对一个军人的综合考量,一看资历二看战绩。从宗凤洲和刘昌毅两人的对比看,刘昌毅当时虽是宗凤洲的下级,但他的资历和战绩都明显要比宗强,再从当时任军分区政委的谢富治也被评上将看,刘昌毅授中将军衔也在情理之中。

相关阅读:

1943年,八路军太行第5军分区下辖各团的团长都有谁?结局如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