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原太行第6軍分區的團長,後授銜時他為何會超司令員授中将?

在1943年時,劉昌毅是八路軍太行第6軍分區下轄第13團的團長。

當時,太行第6軍分區司令員是宗鳳洲,政委是謝富治,下轄兩個團第13團和基幹第2團。

他是原太行第6軍分區的團長,後授銜時他為何會超司令員授中将?

司令員宗鳳洲是河北藁城人,1912年8月出生,1933年入黨,1938年在藁城組織抗日遊擊隊,任大隊長,1939年參加八路軍,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新編第10旅29團團長,太行軍區分區參謀長、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争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16旅副旅長,第17旅副旅長,第二野戰軍副師長等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後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争,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将軍銜。

他是原太行第6軍分區的團長,後授銜時他為何會超司令員授中将?

基幹第2團的團長叫安仲琨,他是河北省行唐縣,1915年生,早年加入國軍第106師,因從小習武,被任命為國術教官。抗戰時期加入八路軍129師平漢抗日遊擊縱隊,任基幹二團團長、邢台團團長、新10旅獨立團團長等職。由于他有很強的國術功底,常常憑借一杆槍、一把刀殺的日軍聞風喪膽,被人們視為“平漢縱隊第一虎将”、八路軍129師總部“最剽悍的年輕團長之一”。隻可惜他在1949年11月17日,在進軍大西南的重慶戰役中,中彈犧牲,年僅34歲。

最後說說在1955年首次授銜時,超過軍分區司令員宗鳳洲大校,直接授為中将的原太行第6軍分區第13團團長劉昌毅将軍。

他是原太行第6軍分區的團長,後授銜時他為何會超司令員授中将?

劉昌毅原名劉昌義,為何會改名,有個小故事。

1945年,劉昌毅率部與國民黨暫編第十五軍作戰,俘敵一軍官。從被俘軍官中得知,他們軍長也叫劉昌義。後經查實,敵第十五軍軍長姓名确為劉昌義。為示差別,從此改名“劉昌毅”。

劉昌毅是湖北黃安人,1914年生,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四方面軍第9軍25師75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9軍政治部政務科科長,第27師76團副團長、團長。參加了長征。他作戰勇猛,人稱軍中“猛張飛”。他身經千餘仗,曆險百餘次,頭、臉、手、腿、腰、背、胯、臀,無一處無戰傷。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偵察科科長、青年縱隊第三團隊參謀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三縱隊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三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解放戰争時期中原軍區第一縱隊三旅旅長、皖西人民自衛軍司令、第二野戰軍三縱隊副司令員,參加了淮海戰役和解放大西南戰役。

他是原太行第6軍分區的團長,後授銜時他為何會超司令員授中将?

1955年在我軍首次授銜中,他被授予中将軍銜。超越了原來在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司令員宗鳳洲整整兩個等級。授軍銜是對一個軍人的綜合考量,一看資曆二看戰績。從宗鳳洲和劉昌毅兩人的對比看,劉昌毅當時雖是宗鳳洲的下級,但他的資曆和戰績都明顯要比宗強,再從當時任軍分區政委的謝富治也被評上将看,劉昌毅授中将軍銜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閱讀:

1943年,八路軍太行第5軍分區下轄各團的團長都有誰?結局如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