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名将,为何会被人斥为“汉奸”?

刘汝明,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领兵打仗,作战勇猛,但还是被人指责。特别是在抗战初期还一度被人斥为“汉奸”,弄得他牢骚满腹,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名将,为何会被人斥为“汉奸”?

刘汝明是隶属河北省沧州人,1895年生。1912年投军到冯玉祥手下,他从普通一兵开始,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猛善战,10年升到上校团长,后又升任旅长、师长、军长。他是西北军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刘汝明调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暂二师师长,率部在遵化罗文峪一带的长城线上迎战来犯之敌。由于日伪军来势凶猛,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阵地几经相持,各不退却。为守住阵地,刘汝明亲上战斗第一线,并亲率手枪大刀队,埋伏在山口,等待来犯敌步兵近到200米处时,他则站出来挥刀督战,并投掷手榴弹、挥舞大刀奋勇杀敌,使进犯我阵地的日伪军仓促溃退。刘汝明又率队乘胜奋勇追击,突破日军多道防线,直到把日伪军赶出罗文峪以北10余里以外。长城罗文峪一役杀敌3000多人,大大挫伤日伪军的元气,不敢再来罗文峪方向进攻。

他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名将,为何会被人斥为“汉奸”?

这么一个抗日猛将,后来为何会一度这人斥为“当奸”呢?这要从北绥路东段作战说起。

平绥路东段作战(南口抗战),发生在1937年8月。刘汝明时任第二十九军第143师师长兼察哈尔省主席,当时日军准备进犯张家口、占领察哈尔,然后分兵晋、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保卫察、晋、绥三省,决定在平绥路东段开设战阻止日军进犯。于是,调派第35军军长兼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和第84师高桂滋部向张家口集中,进行战略部署,来协助刘汝明保守察省。

大家都知道,那时的军队虽说已经统一在一个军事委员会的帐下,但派系仍然明显,都有各自保护自己实力的小心思,虽然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但还是出现有不顾大局、不听指挥的情况。从这一点说,刘汝明就表现得很不好。

他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名将,为何会被人斥为“汉奸”?

比如前敌总指挥汤恩伯在南口危急时致电刘汝明,请将其驻在涿鹿、怀来的一个团向南口方向移动,必要时可以增援南口,刘竟然连个回复也没有。在后来的战斗中,刘汝明还数次阻止赴南口抗战的友军部队,使友军失去战机,最后导致平绥路东段作战失败,张家口失陷,结果是很严重的。

所以,由于刘汝明的拥兵自重,为保护其在察哈尔省的地盘不顾抗战大局的行为,受到了当时各媒体的指责,有的直接把“汉奸”的名号安在他的头上。这让他很苦恼,其实在这次战斗中,他的部队也经历了艰辛的作战,他们在张家口与日军打了一个星期,一个师长受伤,旅长一亡一伤,团长一亡,营长七亡。他生气地说“还说我'一枪未放','汉奸'!难道这些人都是自杀的?”

当然,此事被蒋介石知道了,后来在武昌召见刘汝明时,奖赏给他3万银元,但他还是全部赏给士兵。

他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名将,为何会被人斥为“汉奸”?

此后的刘汝明,由于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职位也不断得到了升迁,先后任第68军军长、第28军团军团长兼第68军军长、第2集团军总司令、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官等职。

1949年10月,刘汝明退到台湾。1975 年4月28日在台北病逝,享年80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