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有两个事情是万万触碰不得的,一是干涉太子废立,二是起兵谋反。这两点都直接牵扯到一个朝代的统治根基,因此,上述两种行为一旦被定罪,轻则掉脑袋,重则祸连九族。正如清朝末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虽说太平天国具有一定的“传销色彩”,洪秀全以“反清”为口号忽悠了不少贫苦百姓追随,不过当时太平军确实是站在清王朝对立面的,百姓也将其视为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最大的希望。

然而,造反就是造反。根据历史记载,凡是被抓到的太平军将领基本都被凌迟处死了,而那些主要的将领,还专门押送回京当众凌迟。而清军每攻下一处太平军的重镇,大多都会直接屠城。比如在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在攻打苏州时,先试图对苏州八王劝降,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李鸿章自恃为清朝重臣,手中握有权力,还专门拉了洋人作证。对李鸿章开出的价码,史书记载为“给云官等二品武职,公(程学启)与为誓,戈登证之,云官益不疑”,也就是说,淮军方面做了担保,给投降的苏州八王高官厚禄,费了好大周折这才让太平军方面深信不疑。
但清军进城之后,立马撕破脸皮。清军将太平军将领尽数逮捕,押送北京凌迟,另将苏州城内约7万太平军全部屠杀。当时场面惨绝人寰,就连一同平叛的洋人都看不下去了。然而这种极度严苛的案例比比皆是,太平天国北伐军战败后,主将李开芳、林凤祥和一批太平军将领悉数被凌迟;天京城破,万余女兵抵抗,最终全部被屠杀;翼王石达开于大渡河走投无路向清军乞降,以自己的性命换取手下将士的人身安全,然而他被凌迟了足足上千刀才断气,手下2000余名将士就地被屠杀,河水直接被染红,河面上漂满尸体。
清军各路人马在平叛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走一路杀一路,凡是抓到太平军有点官职的人基本上都给凌迟了。按理来说,太平军起兵的目的就是反清,清朝对待他们的手段也足以引起仇恨,那么太平军是怎么“报复”的呢?
早在1853年3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2万余太平军北伐时就明确规定,凡是俘虏清军,都要分“满人”和“汉人”处置。满人和替满人卖命的,抓到之后当场杀掉,绝不留情;而投降的汉人,如果没有过多作恶的,投降之后可以官复原职,待遇优厚。如果不愿意跟随太平军,还可以被释放。当时太平军士气高昂,由天京(今南京)一路北上,先后攻占安徽、河南、直隶,兵锋直指津京。在这个过程中,太平军俘虏了大量清军,一路照此处置。这也成为后来太平天国处理清军俘虏的标准。
当然,太平军的这套标准,也有一定“收买人心”的目的。不过,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太平天国在一定时期确实俘获民心,一连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使满清的腐朽统治岌岌可危。然而,后期的奢靡也令其前功尽弃。相比之下,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身为汉人,却忍心对同胞痛下杀手,两者一做比较,难免不引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