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小孩不是夫妻感情生活的桥梁,夫妻之间的感情必须两个人相互理解、一同运营,才能持续长久地幸福下去。

因而,这些把孩子作为夫妻感情桥梁的人,最终都会遭受失败的教训,会面临夫妻关系的又一次抉择。

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看看高考考试之后的民政部门,当学生考试结束之后总算是解放了,家长也会随之解放了,因为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离婚了。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内,民政部门收到的离婚申请是高考考试之前的2.3倍,并且这股离婚的浪潮会一直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

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反映,假如离异夫妻的年纪并不算特别大,她们还是会多少劝一劝,因为俗话说得好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所以他们也会劝说对方,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而且许多年轻夫妻仅仅是一时泄气,不够理性,在不理智的情况下作出的离异决定,回家理智一下或者是对方给个阶梯就下来了,过一段时间,气慢慢消了,也就自然好了。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可是,像这类高考之后离异的夫妻,大多数都是劝不了的。因为这样的中老年夫妻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感情,就平常生活来说也没有什么温馨可言,能坚持到现在才离婚也全是为了孩子,就算再难受也拧巴着一起过日子。

但是孩子高考结束了,两个人觉得再多呆一天都不舒服,所以就毅然决然决定离婚了。

这也表明,假如夫妻之间已经没爱了,两个人之间也就不会再有仰慕和心动的感觉,反而是相看两厌,只是为了孩子才凑合在一起,但是我们要知道破碎的爱再也不会还原成本来的面貌了。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在那样的夫妻关系里,再也没有什么感情存在了,仅仅是为了两个家庭的老人孩子,带着相爱的面罩,活活变成了牵线木偶。

这类在旁人看上去非常相爱幸福快乐的佳人才子,实际上就像是塑料情人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就算再牢固,只要稍稍用劲,经历风吹雨打,就会让本来幸福的错觉瞬间粉碎。

结婚以后,没共享这3样东西,说明你们只是“塑料夫妻”你跟另一半是否是“塑料夫妻”呢?无性婚姻并不可怕,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最可怕。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一、应用同一个账户

人们的活动确实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算夫妻也是如此。有自己的隐私是很常规的事儿,必须要给双方留一定的空间和距离。

这在心理学上被形象地称之为“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距离可以帮助两个人保持亲密无间的联系,过度亲密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但合适的距离并不意味着二人彻底在不一样的圈子了,为了更好地维护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在保持恰当距离的同时,彼此之间也要有着一样的秘密或是喜好。

在这些人中,夫妻间同用一个账户,便是一个很适当的方式。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但塑料夫妻之间因为缺乏了爱和信任,所以他们之间就像是有着一层看不到的砂布,让彼此之间不可以敞开心扉,乃甚至不可以共享同一个账户。彼此之间相互提防着,担心另一方窥探自己的秘密,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二、彼此之间相互扶持

人这一辈子享有多少福分,就要吃多大苦。但心里的痛楚必须夫妻之间相互宽容、相互体谅和一同应对。

塑料夫妻之间原本就没有多少真情,夫妻原是同林鸟,大祸临头各自飞说的就是这样的关系。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真正相爱的夫妻,在面对困难时,都会把两个人当作是一根绳上的螳螂,不会过度注意自己的得与失,只会关心两个人一起该怎么应对痛苦和困难。

三、同一副餐具就餐

一个被窝里入睡的夫妻,却很少能用同一个洗漱间,同一个毛巾,用同一副餐具就餐,这也是塑料夫妻的一个典型特点。

自然,从卫生视角考虑也是无可非议,但在卫生情况允许的情形下还是这样,那就表明夫妻感情不够浓厚了。

无性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共享这3样东西的“塑料夫妻”

假如在婚姻中,两个人不但没有沟通交流,也不能共吃一碗饭,那么无论是严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家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宾馆,也不会再是两个人的归宿。

真正的夫妻可以互相分享、一同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而不是一直在计较谁比谁多吃了亏。这种塑料夫妻给彼此带来的压抑感超出了无性婚姻的煎熬,同床异梦,破烂不堪。

心也不在一起了,感情自然也不会再生根发芽,夫妻就算相处再久,也阻止不了各奔东西的结局。假如在婚姻生活中,感受不到另一方的温馨和疼爱,只是借助儿女保持关系,那就只能称得上是一堆塑料和烟火里的尘埃了。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