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提自动驾驶,华为亲自打造的首款“鸿蒙车型”,被外界质疑只为赚钱?

在一线车企们纷纷将华为“拒之门外”的时候,赛力斯最终成为后者最忠实的「联合造车」合作伙伴。但是,面对此前双方第一款车型(华为智选SF5)的销量惨淡,新近推出的第二款车型AITO问界M5,又有哪些改变?能否成功实现逆袭呢?

若想知道答案,还得先从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开始说起。2018年,赛力斯品牌从美国硅谷“海归”回来,并在东风小康集团的家族式背书下推出首款车型SF5混合动力版,可惜首年销量仅千辆出头,公司也亏损十几亿元。

彼时,华为「联合造车」计划大兴,但一线车企纷纷表示不愿将“核心灵魂”付予他手,导致其无奈被迫转向二三梯队车企寻求合作。没有品牌热度的赛力斯坚定不移地以高端新能源造车为方向,既和华为需求契合,又拥有东风小康集团的工厂造车能力,所以两者几乎是情投意合,双向奔赴。

不提自动驾驶,华为亲自打造的首款“鸿蒙车型”,被外界质疑只为赚钱?

2021年4月份,华为智选SF5车型上市。但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今年4至10月份,该车单月销量分别是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等,总计不超过6000辆,距离余承东曾高喊的“30万台销售目标”显然相去甚远。

针对华为智选SF5销量惨淡的原因,业界人士指出,在华为与赛力斯合作之前SF5便已经上市,这意味着在它身上并没有华为过硬的技术基因注入,而它最大的意义是进入了华为线下销售渠道,以及利用华为的品牌营销影响力。

AITO问界M5新车的发布,不再是华为贴牌这么简单

相比起华为智选SF5,AITO问界M5是两者合作后真正意义的第一款联合车型,我们能够很鲜明地在它身上看到更多华为的技术基因,比如此次最核心的首搭载Harmony智能座舱。

甚至在宣传上,AITO问界M5也号称几乎是由华为亲自深入打造,最接近“华为牌”汽车。它采用的华为DriveONE增程式三电系统、HUAWEI SOUND音响系统、销售渠道、哪怕是发布会都是由华为来完成,赛力斯更像是背后的代工厂商,默默开放了所有研发、采购、生产上的数据,在幕后来迎合华为的设计需求。

不提自动驾驶,华为亲自打造的首款“鸿蒙车型”,被外界质疑只为赚钱?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华为无疑是幸运的。它有幸找到了一个有工厂造车能力、并愿意作出巨大牺牲的传统车企来完成余承东“曲线造车”的理想。但结果即便赛力斯如此心甘情愿地躺平,华为也仍旧不能交出一份成绩优良的答卷,AITO问界M5的产品力,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在华为的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HOS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只是三者中其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技术要求最简单、实现成本相对最低的。其它两大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才是名副其实的未来汽车自动驾驶的核心部分。而很显然,后两者并没有被AITO问界M5所搭载。

不提自动驾驶,华为亲自打造的首款“鸿蒙车型”,被外界质疑只为赚钱?

相比起华为智选SF5,新车在外观设计上没有大变化、延续了华为DriveONE三电增程式动力平台、HUAWEI SOUND音响系统增强、唯一的大变无非是从华为HiCar车机升级到了全套鸿蒙智能座舱。明眼人指出:“这显然是今年4月份车型的小改款,但售价却从21W元起步大幅上涨到了25W万元,顶配更超过30W元,价格直逼蔚来ET5。华为哪来的勇气卖这么贵啊。”

盈利是华为现阶段追求主要目标,技术要看未来

华为估计也心知肚明这一点。但华为内部造车情况极为复杂,余承东早先曾毫不避讳地表示:“华为决定卖车,是为了弥补手机业务销量受到影响造成利润上的下滑问题。”因此,不难理解华为现阶段的造车目的:盈利第一,秀技术实力暂搁一边。

不提自动驾驶,华为亲自打造的首款“鸿蒙车型”,被外界质疑只为赚钱?

从今年4月份华为智选SF5上市到12月份推出AITO问界M5,如此短暂神速的车型迭代,再加上新车在上代车型全面小改的基础上,售价也随之大幅提高,其中的利润空间显著上涨,这在外界来看明显是华为迫切想要改善汽车业务销量惨淡、盈利难的问题。

另外,没有搭载相对更硬核、成本翻倍的AOS智能驾驶和VOS智能车控,而是首发用户实际体验感知较明显的HOS智能座舱系统,进一步佐证华为打造问界M5就是为了减少研发生产成本的同时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刺激市场销量。

众所周知,华为并不缺技术。在北汽极狐阿尔法S上大众都见识过了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实际威力,堪称是业界最强。但缺的实际上是时间和数据。自动驾驶虽然是华为最看重的,但需要海量的车辆装载、获得庞大大数据才能愈发迭代成熟。

基于此,外界普遍猜测在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没有真正成熟之前,华为不会亲自下场为其背书。华为希冀通过类似北汽极狐阿尔法S这样的合作方式,让传统车企充当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先行者”,它们逐步上市能够让华为自动驾驶拥有更多的用户增量和成熟数据,进而在市场上打开口碑之后,华为再亲自登场,实现“一呼百应”。

有华为内部人士透露称:“华为目前各种方式都在尝试中,这是典型的华为模式:派不同的人马做类似的事,谁做赢了就把方向定在这里。”很显然,华为HI走的是技术路线,而与赛力斯合作的智选模式走的则是销售路线。

不提自动驾驶,华为亲自打造的首款“鸿蒙车型”,被外界质疑只为赚钱?

两者都能为华为盈利,甚至前者带来的更多,但结合投入成本和时间计算,无疑后者最快。这一点不妨参考小米,哪怕是雷军大手笔投入1000万美金,也无法立马就能造出小米汽车,直到2024年才有望量产上市。现阶段只能投钱,无法赚钱,这就是华为始终强调目前不造车的背后逻辑。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迟迟等不到华为亲自打造的搭载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无疑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同时,面对苹果、小米、蔚小理的步步紧逼,“外强中干”且利润率极高的AITO问界M5,有一说一颇有些“谁买谁上当”的意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