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月子房:明代皇宫里的“妇产医院”

01

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最严峻的问题莫过于继承人问题,这是关乎一个封建王朝国本攸关的大事,能否保证王朝的延续,皇位的传递,都在于确立自己的下一任继承人。

而皇位继承人自然是必须从自己的子嗣中挑选,如何保证自己的子嗣能够健康的出生,成长,就成了每一个王朝的头号大事,那么明朝在这个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月子房:明代皇宫里的“妇产医院”

02

明代时期,中医已经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医学技术上的大发展,特别是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医术高明的女医师,她们不仅为民间妇女诊治疾病,也会被召入宫廷负责为后宫的嫔妃治病。当然了,太医院的医生也会负责看病,这些人共同努力推进我国古代产育事业的发展。

要谈到明朝的接生,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个机构——月子房。月子房又称为暖房,是明代皇室专门为后宫嫔妃设置的产房。

03

早在西周时期,王室家族就有为孕妇设置产房的习俗

《礼记》记载:“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夫使人日再问之。作而自问之,妻不敢见,使姆衣服而对一至于子生,夫复使人日再问之。夫斋,则不人侧室之门...妻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问一问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齐,见于内寝,礼之如始人室。”

汉朝时期继承周代风俗,进一步形成了临产妃嫔,“妊身就馆”的习俗,意思是妃子怀孕将要生产时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宫殿,去外面的馆舍等候分娩。

为什么要让妃嫔特地离开自己原有的宫殿去外面生产呢?原因是古人把女人月经,临盆,生产时的污血全都看作是“不洁之物”,接触的人会有不祥之兆。

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就在自己的著作《论衡》中写道:“三日讳妇人乳子,以为不吉。将举吉事,入山林,远行,度川泽者,皆不与之交通。乳子之家,亦忌恶之,丘墓庐道畔,逾月乃人,恶之甚也。”

意思是说妇人生产之后三天之内都要避讳产妇和婴儿,认为这是不详的,如果要进行吉事需要远行的人,都不和产妇婴儿来往,而婴儿的家庭也会十分忌讳厌恶他,如果实在山丘墓地房屋街道,过了一月碰到还会更加厌恶,可见当时封建迷信下产妇和初生婴儿的待遇。

月子房:明代皇宫里的“妇产医院”

05

当然了,像皇帝那么尊贵的身份自然就更不能够和这些“不洁之物”接触了,因此就会专门为生产嫔妃营建别馆,供其住宿以及生产后代。

除了皇帝不能入产房以外,为了保证产妇的顺利生产,历朝历代都设置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怀孕妃嫔的生育,比如宋朝就有“宫中凡分有娠,将及七月,本位医官申内东门司及本位提举官奏闻门司特奏,再令医官指定降诞月分讫,门司奏排办产”,并且在孕妇怀孕将近七个多月的时候就会提前安排好专门的产房,以备孕妇生产。

《元史》中就有记载:“凡后妃妊身,将及月辰,则移居于外毡帐房。若生皇子孙,则锡百官以金银彩缎,谓之撤答海。及弥月,复还内寝。其帐房,则以颁赐近臣云。”而明朝又在元代的基础上结合了汉族民俗,在皇宫内建造了月子房,专门负责管理后宫嫔妃的生产事宜。

06

而月子房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明朝的后宫典制在明初就被太祖朱元璋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洪武五年,朱元璋设下后宫典制,“定为六司一局。局曰尚宫,曰尚仪,曰尚服,曰尚食,曰尚寝,曰尚功。司曰宫正。”六局下又各设有分属机构,而和医药相关的部门属于尚食局分管,“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领司四: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掌酒醴酏饮之事。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医方药物。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廪饩薪炭之事。”这六局一司统一由司礼监管理,有事则互相调派。

07

在明朝末期著名的擅长文学的宦官刘若愚所写的《酌中志》里有如此记载:“礼仪房掌管一应选婚吉礼。每年四仲月选乳媪,生男十口,生女十口,月给食料,在奶子府居住。凡宫中有喜,铺月子房,生皇子,则用生女奶口,皇女则用生男奶口。”详细说明了每年皇宫都会挑选二十名奶娘,生男孩子的奶妈十名,生女孩子的奶妈十名,在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奶子府”居住,皇宫中有妃嫔怀孕就会设“月子房”,然后将生下来的皇子皇女交给奶妈们喂养。

虽然说明朝妃嫔生产并不需要离开皇宫,只是在宫内的“月子房”,但是鉴于妇女经血乃至分娩时的污血都是“不洁之物”,同时为了保证生产场所的安静,不影响妃嫔正常生产,所以“月子房”都设置在皇宫内最偏僻安静的地方,有点像大家在电视剧中常常看到的“冷宫”。

月子房:明代皇宫里的“妇产医院”

08

《明宫史》记载:“凡宫中有喜,铺月子房,则生男生女各一二口,在文华殿外西北临河之小房住。”月子房虽然是皇宫大内的常设机构,但是他们机构的主要人员是根据妃嫔们的生产需要临时从各个部门抽调的,明朝宫廷的规矩森严,就算是皇宫里有妃子生病都不允许医师进入,只让妃子说明自己的生病的症状反馈给太医院,“凡宫中遇有疾病,不许唤医人入内,止是说证取药”,就很害怕别人给皇帝戴绿帽子,导致皇室血统不纯正。

负责月子房医药的部门主要是由太医院,御药房,尚食局,仪礼房这几个部门组成,这几个部分分属礼部和司礼监,为明代皇家产房监管把关,在后宫孕妇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9

月子房的人员配置也很重要,对于产妇生产来说,月子房内的人员设置是她们生产的第一层保障,由于后宫妃嫔被临幸是日常情况,为了避免人手不够的情况,司礼监经常在各地招募“三婆”和“诸母”以备不时之需。

明朝制度规定,妃嫔有孕,先要核实情况,然后由相关部门登记年月日,“后妃群妾御于君所,书其月日”,确保是皇室血脉再告诉皇帝,皇帝再给妃子安排专人负责其生产,具体事宜有司礼监和礼部筹划。

10

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就详细记录了专门为皇家产育事宜服务的“三婆”,“民间妇无得入禁中者.....惟三婆则时有之”。所谓的“三婆”,指的是:医妇,收生妇,奶婆。

医妇又称医婆,是挑选各地精通医药的妇女召入大内为妃嫔看病,女子们都以入选为荣“取精通方脉者,候内有旨,则各衙门选取,以送司礼监会选中籍名待诏。入选者,妇女多荣之”。古代封建王朝男女大防十分严重,宫廷妃嫔则尤其看重这些,更加不能接触男子,名医闵齐伋就曾提到,“望闻问三事可施诸丈夫婴儿,而每穷与女妇。”但是医妇就有着性别优势,可以从容出入皇宫大内,并且进入月子房为妃嫔们诊断,这就是太医院男医生们所不能提供的,这也为产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

月子房:明代皇宫里的“妇产医院”

11

收生妇就是我们常说的“稳婆”,所谓“即民间收生婆中,预选籍名在官者,惟内所用....奶口则用以等第乳汁厚薄,隐疾有无。如内庭有喜,则先期预集老于事者直宿,日夕候之,事定乃罢。”一般人家挑选稳婆自然可能不大挑剔,但是后宫之中稳婆都精挑细选,务必是有多年接生经验的稳婆,以此保证婴儿顺利的产出,因此“凡用稳婆,必须择老成忠厚者。”

至于奶婆就不用多说了,自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奶妈”,这些奶妈在皇城东安门外礼仪房等候招募,“东安门外稍北,有礼仪房,乃选养奶口以候内庭宜召之所。一日奶子府....每季精选奶口四十名养之内,日坐季奶口,别选八十名籍于官,日点卯奶口,候守季者子母或有他故,即以补之而取盈焉。季终则更之”。

12

每年皇家挑选奶婆最为严苛,礼仪房常年备有京城大兴、宛平两县及各地衙门选送的奶婆,年龄必须要在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儿女双全,并且容貌端正的良家妇女,并且生产第三胎仅三月者,才能入选,还要经稳婆检验没有隐疾,才能入宫侍奉。诞皇子用生女奶口,诞皇女用生男奶口,这是来自汉人民间“开奶”的习俗,相传这样喂养,可以使婴儿茁壮成长,避免夭折。

月子房作为皇宫中生产,养育皇子,皇女的重要机构,也配备着完善的制度和人员,保证明朝每一位皇子以及皇女的茁壮成长,延续着大明王朝的生命,不夸张的说,这里就是大明王朝生命的延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