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子房:明代皇宮裡的“婦産醫院”

01

對于一個封建王朝來說,最嚴峻的問題莫過于繼承人問題,這是關乎一個封建王朝國本攸關的大事,能否保證王朝的延續,皇位的傳遞,都在于确立自己的下一任繼承人。

而皇位繼承人自然是必須從自己的子嗣中挑選,如何保證自己的子嗣能夠健康的出生,成長,就成了每一個王朝的頭号大事,那麼明朝在這個方面又是怎麼做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月子房:明代皇宮裡的“婦産醫院”

02

明代時期,中醫已經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醫學技術上的大發展,特别是中醫婦産科學的發展,使得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醫術高明的女醫師,她們不僅為民間婦女診治疾病,也會被召入宮廷負責為後宮的嫔妃治病。當然了,太醫院的醫生也會負責看病,這些人共同努力推進我國古代産育事業的發展。

要談到明朝的接生,那麼就不得不提一個機構——月子房。月子房又稱為暖房,是明代皇室專門為後宮嫔妃設定的産房。

03

早在西周時期,王室家族就有為孕婦設定産房的習俗

《禮記》記載:“妻将生子及月辰,居側室,夫使人日再問之。作而自問之,妻不敢見,使姆衣服而對一至于子生,夫複使人日再問之。夫齋,則不人側室之門...妻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問一問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齊,見于内寝,禮之如始人室。”

漢朝時期繼承周代風俗,進一步形成了臨産妃嫔,“妊身就館”的習俗,意思是妃子懷孕将要生産時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宮殿,去外面的館舍等候分娩。

為什麼要讓妃嫔特地離開自己原有的宮殿去外面生産呢?原因是古人把女人月經,臨盆,生産時的污血全都看作是“不潔之物”,接觸的人會有不祥之兆。

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王充就在自己的著作《論衡》中寫道:“三日諱婦人乳子,以為不吉。将舉吉事,入山林,遠行,度川澤者,皆不與之交通。乳子之家,亦忌惡之,丘墓廬道畔,逾月乃人,惡之甚也。”

意思是說婦人生産之後三天之内都要避諱産婦和嬰兒,認為這是不詳的,如果要進行吉事需要遠行的人,都不和産婦嬰兒來往,而嬰兒的家庭也會十分忌諱厭惡他,如果實在山丘墓地房屋街道,過了一月碰到還會更加厭惡,可見當時封建迷信下産婦和初生嬰兒的待遇。

月子房:明代皇宮裡的“婦産醫院”

05

當然了,像皇帝那麼尊貴的身份自然就更不能夠和這些“不潔之物”接觸了,是以就會專門為生産嫔妃營建别館,供其住宿以及生産後代。

除了皇帝不能入産房以外,為了保證産婦的順利生産,曆朝曆代都設定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懷孕妃嫔的生育,比如宋朝就有“宮中凡分有娠,将及七月,本位醫官申内東門司及本位提舉官奏聞門司特奏,再令醫官指定降誕月分訖,門司奏排辦産”,并且在孕婦懷孕将近七個多月的時候就會提前安排好專門的産房,以備孕婦生産。

《元史》中就有記載:“凡後妃妊身,将及月辰,則移居于外氈帳房。若生皇子孫,則錫百官以金銀彩緞,謂之撤答海。及彌月,複還内寝。其帳房,則以頒賜近臣雲。”而明朝又在元代的基礎上結合了漢族民俗,在皇宮内建造了月子房,專門負責管理後宮嫔妃的生産事宜。

06

而月子房具體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呢?明朝的後宮典制在明初就被太祖朱元璋做出了具體的規定。

洪武五年,朱元璋設下後宮典制,“定為六司一局。局曰尚宮,曰尚儀,曰尚服,曰尚食,曰尚寝,曰尚功。司曰宮正。”六局下又各設有分屬機構,而和醫藥相關的部門屬于尚食局分管,“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禦,尚食先嘗之。領司四: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醞,司醞二人,典醞二人,掌醞二人,女史二人,掌酒醴酏飲之事。司藥,司藥二人,典藥二人,掌藥二人,女史四人,掌醫方藥物。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廪饩薪炭之事。”這六局一司統一由司禮監管理,有事則互相調派。

07

在明朝末期著名的擅長文學的宦官劉若愚所寫的《酌中志》裡有如此記載:“禮儀房掌管一應選婚吉禮。每年四仲月選乳媪,生男十口,生女十口,月給食料,在奶子府居住。凡宮中有喜,鋪月子房,生皇子,則用生女奶口,皇女則用生男奶口。”詳細說明了每年皇宮都會挑選二十名奶娘,生男孩子的奶媽十名,生女孩子的奶媽十名,在專門為他們設定的“奶子府”居住,皇宮中有妃嫔懷孕就會設“月子房”,然後将生下來的皇子皇女交給奶媽們喂養。

雖然說明朝妃嫔生産并不需要離開皇宮,隻是在宮内的“月子房”,但是鑒于婦女經血乃至分娩時的污血都是“不潔之物”,同時為了保證生産場所的安靜,不影響妃嫔正常生産,是以“月子房”都設定在皇宮内最偏僻安靜的地方,有點像大家在電視劇中常常看到的“冷宮”。

月子房:明代皇宮裡的“婦産醫院”

08

《明宮史》記載:“凡宮中有喜,鋪月子房,則生男生女各一二口,在文華殿外西北臨河之小房住。”月子房雖然是皇宮大内的常設機構,但是他們機構的主要人員是根據妃嫔們的生産需要臨時從各個部門抽調的,明朝宮廷的規矩森嚴,就算是皇宮裡有妃子生病都不允許醫師進入,隻讓妃子說明自己的生病的症狀回報給太醫院,“凡宮中遇有疾病,不許喚醫人入内,止是說證取藥”,就很害怕别人給皇帝戴綠帽子,導緻皇室血統不純正。

負責月子房醫藥的部門主要是由太醫院,禦藥房,尚食局,儀禮房這幾個部門組成,這幾個部分分屬禮部和司禮監,為明代皇家産房監管把關,在後宮孕婦生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09

月子房的人員配置也很重要,對于産婦生産來說,月子房内的人員設定是她們生産的第一層保障,由于後宮妃嫔被臨幸是日常情況,為了避免人手不夠的情況,司禮監經常在各地招募“三婆”和“諸母”以備不時之需。

明朝制度規定,妃嫔有孕,先要核實情況,然後由相關部門登記年月日,“後妃群妾禦于君所,書其月日”,確定是皇室血脈再告訴皇帝,皇帝再給妃子安排專人負責其生産,具體事宜有司禮監和禮部籌劃。

10

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就詳細記錄了專門為皇家産育事宜服務的“三婆”,“民間婦無得入禁中者.....惟三婆則時有之”。所謂的“三婆”,指的是:醫婦,收生婦,奶婆。

醫婦又稱醫婆,是挑選各地精通醫藥的婦女召入大内為妃嫔看病,女子們都以入選為榮“取精通方脈者,候内有旨,則各衙門選取,以送司禮監會選中籍名待诏。入選者,婦女多榮之”。古代封建王朝男女大防十分嚴重,宮廷妃嫔則尤其看重這些,更加不能接觸男子,名醫闵齊伋就曾提到,“望聞問三事可施諸丈夫嬰兒,而每窮與女婦。”但是醫婦就有着性别優勢,可以從容出入皇宮大内,并且進入月子房為妃嫔們診斷,這就是太醫院男醫生們所不能提供的,這也為産婦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醫療保障。

月子房:明代皇宮裡的“婦産醫院”

11

收生婦就是我們常說的“穩婆”,所謂“即民間收生婆中,預選籍名在官者,惟内所用....奶口則用以等第乳汁厚薄,隐疾有無。如内庭有喜,則先期預集老于事者直宿,日夕候之,事定乃罷。”一般人家挑選穩婆自然可能不大挑剔,但是後宮之中穩婆都精挑細選,務必是有多年接生經驗的穩婆,以此保證嬰兒順利的産出,是以“凡用穩婆,必須擇老成忠厚者。”

至于奶婆就不用多說了,自然就是我們常說的“奶媽”,這些奶媽在皇城東安門外禮儀房等候招募,“東安門外稍北,有禮儀房,乃選養奶口以候内庭宜召之所。一日奶子府....每季精選奶口四十名養之内,日坐季奶口,别選八十名籍于官,日點卯奶口,候守季者子母或有他故,即以補之而取盈焉。季終則更之”。

12

每年皇家挑選奶婆最為嚴苛,禮儀房常年備有京城大興、宛平兩縣及各地衙門選送的奶婆,年齡必須要在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兒女雙全,并且容貌端正的良家婦女,并且生産第三胎僅三月者,才能入選,還要經穩婆檢驗沒有隐疾,才能入宮侍奉。誕皇子用生女奶口,誕皇女用生男奶口,這是來自漢人民間“開奶”的習俗,相傳這樣喂養,可以使嬰兒茁壯成長,避免夭折。

月子房作為皇宮中生産,養育皇子,皇女的重要機構,也配備着完善的制度和人員,保證明朝每一位皇子以及皇女的茁壯成長,延續着大明王朝的生命,不誇張的說,這裡就是大明王朝生命的延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