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总会有这么一幕:穷书生日夜苦读,背着书箱和盘缠进京赶考,然后一朝及第,衣锦还乡。以前看不起的人统统都来巴结,然后主人公以德报怨一片和睦。

我们今天就把进士三甲的之间的区别放到清朝来比较一下。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二甲的人数不固定,二甲中的第一名叫“传胪”;
三甲:人数照样不固定,统称为进士出生。
清朝时期,除了一甲三人跟传胪之外,其余的进士在殿试之后,还需参加由朝廷钦派大臣亲自监考批阅的朝考。
其实如果说能够顺利的通过朝考,那么就可以获得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之前的分数计算,所以二甲肯定是会比三甲更有优势一些。(二甲出身的进士,他们在殿试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五分,所以会试以及朝考能够拿一个二等,他的分数就能达标了。但是三甲出身的就比较不易,他们两次考试成绩都必须获得一等才能达标,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而一甲进士则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所以人人都想做一甲,但又不是谁都想做状元郎。有时候中了探花比中状元还要令人高兴,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探花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不是指第三名。而是放榜时被选中作使者,专门为状元献花的英俊少年。这个意思流传了下来,后来就指了第三名。
由于状元榜眼探花是皇帝根据自己喜好决定出来的,并不是说谁就一定比谁差。相反,探花一般会是个才情与外表兼具的翩翩少年。状元一般是驸马的人选,而探花则是各大皇亲国戚争抢的对象。驸马不好当,碰上个顺眼的公主还凑合。遇上个丑的跋扈的不讲理的那就是有苦不能说,还得天天给老婆行礼。探花的选择则很多。看来能当上探花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其实话说回来,能考上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事儿了,谁还敢挑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