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是当时的两大强国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展开大决战。在这次战役中,赵军共计被秦军坑杀四十五万人,直接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但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却依旧安稳地存活了三十余年才被秦国所灭,甚至还能大破燕国,这是为什么?

其实赵国能活三十余年和赵国大破燕国,这事情应该区分开讨论。
我们首先来看赵国与燕国,秦国在长平之战不久后又发动了邯郸之战,但是却被赵国与诸国联军击退了,但邯郸之战后赵国的国力进一步下滑,北边的燕国见此情况就动了乘火打劫的心思。当时的燕国和赵国的关系一向不错,燕王喜还派遣丞相栗腹去与赵国结盟,但是栗腹回国后却告诉燕王赵国国内空虚,正好乘虚而入。
燕王听了栗腹的话很是心动,不顾国内反对,悍然撕毁了与赵国的盟约并发兵攻赵。
燕国的举动大大激怒了赵国的军民,毕竟比起敌人而言,叛徒才是最可恨的!而且这一战要是输了,那之后其他诸侯国也定会狠狠的咬赵国一口。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国军队,赵国上下士气高涨,同仇敌忾,枪口一致对外!赵国军队虽然人数不如燕国但却都身经百战,更有大奖廉颇担任统帅,而燕国军队战斗力本来就远不如赵国,再加上这次打的又是一场没有道义的战争,所以士气萎靡,很快就被赵国击退了。廉颇击退了燕国军队,俘虏了燕国大将乐乘,还一路攻到燕国首都蓟城,燕王急忙求和,割地赔款这才送走了赵国军队。
再看为何赵国能继续存活三十余年。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但也是惨胜,六十万秦军死伤二十余万,之后的邯郸之战更是被赵、魏、楚、韩四国联军杀得大败,死伤近三十万,战后秦国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发起大规模的战役。
而且在秦昭襄王死后,秦国政治一度陷入动乱之中,短短三年时间换了三位国君。
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死了,其子秦庄襄王也只继位做了三年秦王,直到年仅十三岁的秦王政(秦始皇)继位,王位才稳定下来。
但是秦始皇即使继承了王位,秦国的权力却依旧在吕不韦、嫪毐等人手中,秦始皇直到秦始皇九年(前238)时才除掉吕不韦等权臣,彻底掌控了秦国。
掌权之后他立即重用了李斯等人,于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开始推进统一六国的战略。
从秦昭襄王死后一直到秦始皇掌权的这一段时间内,秦国一直忙于内部的权力斗争,没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在秦国正式着手统一六国后,赵国依靠李牧在秦国铁蹄之下苦苦支撑了八年,但李牧死后,邯郸很快就被攻陷了,赵公子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又苟延残喘了七年,直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代城被秦军攻陷,赵国正式灭亡。
总的来说,赵国在战后虽然元气大伤,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燕国一直以来就是七雄中的弱国,这次出征也是燕王一拍脑门想出来的,准备不够充足,这是赵国能够大破燕国的原因。而赵国能继续存活三十年的原因,就主要是在秦国身上,秦国这几次大战的损失以及国内政治的动荡,使得秦国一直腾不出手来发动战争,这才是赵国能继续存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