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在一望无际的大漠荒原上,飘荡着袅袅的硝烟,放眼望去甚是凄凉。突然间,一只铁锤从远处抡来直击那个骑着宝马的落荒而逃的体面人。鲜血染红了大地,而与他陪葬的是大明王朝三代以来驱除鞑虏的梦想。靖难之役头号功臣英国公张铺,成国公朱勇及一帮官至兵部尚书之职的朝堂支柱也相继殒命,三代积攒的20万精兵会飞烟灭,更可怕的是那个人被抓走了。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那个体面人正是始作俑者死太监王振,他向明英宗朱祁镇进谗言,鼓捣皇帝御驾亲征蒙古鞑虏。现在,英宗被俘,三代基业化为烟尘,朝堂崩坏,这是大明王朝的黑暗时刻。这是正统十七年七月,这个时刻被称为土木堡兵变。

叩关的父皇

朝中不可一日无主,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及太后的支持下,监国的朱祁钰登上皇位,世称明代宗。朱祁钰百般拒绝,他想起以前兄弟二人礼遇有佳,兄友弟恭。哥哥的宽容让他这个年满18岁的皇子得以安守在家乡(明朝祖训,年满18岁的皇子必须到各自的藩地,未有皇帝召唤不得归京),也正是因为哥哥的信任才在出征前把监国大权一把交到他的手上。让他取代哥哥那是百般无奈,大局为重他只能登上这座万人敬仰而又无比寂寞的权利宝座。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朱祁镇)

蒙古人得了大便宜,蒙古自古以游牧为主,缺少农业生产经验。每每发动战争,都要对中原的粮食、丝织品洗劫一番。这次绑架了朱祁镇这个大明皇帝,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饭票”。押着皇帝到边关,要粮真是方便又无耻。朱祁镇也是硬着头皮叩关,得来的回答是朝中已经有了新主,太上皇应当自我勉励。

眼瞅着得不到利益,也先估摸着送还英宗。

这一遍一遍凌辱的过程,最受伤的不是被绑架的英宗,也不是勉为其难上位的代总,而是年幼的宪宗皇帝,土木堡之变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无法泯灭的伤痛。

口痴后遗症

史料记载明宪宗朱见深患有严重的口痴,身为一国之君,这样的毛病大大影响王朝的形象。但这一切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叔叔朱祁钰登上王位后,刚开始感到不适应,对年幼的朱见濬(朱见深原名朱见濬)爱护有佳,皇太子的生活还算过的去。时间一久,朱祁钰完全沉迷于权力游戏带来的快感。公元1450年,景泰元年六月,在北京保卫战碰壁后,蒙古鞑虏与明廷关系缓和,派遣使者请求归还明英宗。朱祁钰百般拒绝后无奈迎回太上皇。但是朱祁钰翻脸不认人,在自己的亲哥哥进宫的那一瞬间注定要失去自由甚至失去一切。这也怪不得朱祁钰,一方面朱祁钰在这个位置长达一年之久,已经迷恋权力的魅力;另一方面,朱祁钰确实有些能力,起码不想哥哥那样宠信宦官为所欲为,也得到了一些民心。土木堡事变的疮痍和蒙古鞑虏践踏内地的故土早已让朱祁镇失去民心,失去天下。相比之下,弟弟朱祁钰仅仅只是囚禁这位祸国殃民的哥哥,也算是仁慈了。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亲爹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后,孩童时期的朱见濬清楚的感觉到自己身边的下人在减少,很多以前簇拥在他身边的宫女和太监渐渐远离他。直到他被赶出去他才知道自己的叔叔都干了些什么。

公元1452年,景泰三年,朱祁钰的魔爪终于伸向朱见濬,四岁的朱见濬被废为沂王。年幼的他带着少量的行李和这些年对他不离不弃、呵护有佳的万姓宫女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京师,他这一走便失去了一切。固然这也是一种解脱,从他的父亲朱祁镇土木堡兵变被俘,叔叔朱祁钰继位的那天起,他便活在叔叔的阴霾下,处处小心谨慎,给这个孩童的心里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在这种高压生活下,他变成了一个结巴。这一切宛如叔叔朱祁钰下给他的诅咒,我相信他踏出宫门的那一刻是豁然轻松的,该来的总会来的。

抢夺皇位的父亲

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新一任太子,当这颗新星在万众瞩目下缓缓升起时,意外发生了,也可以说是报应来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下,朱祁钰从此便染上了疾病。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撑不下去了。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投机,夜袭皇宫,将南宫打开,恭迎朱祁镇重返皇位。朱祁钰很快被贬为郕王,软禁于西苑,在病痛与哥哥的无情报复中,他终于走到了命运的终点。他死后以亲王礼被葬于西山,是自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以来惟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而且他被哥哥谥为“戾”,“戾”是个恶谥,现在还以人有戾气为害。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弟弟虽然死了,但是清算并没有结束。英宗续位以后大力嘉奖夺门之变的功臣。这些小人本来就看于谦等一帮为国为民的忠贞之臣不顺眼。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中央权力的重新洗牌,他们以谋反罪害死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等一帮老臣。徐有贞自此开始只手遮天。

英宗重返王位,但是这个位置本应是朱见深的。没办法,朱见深只能继续排队,直到熬死他的老爹,才能真正的继承大统。(按理来说,朱祁钰驾崩,皇太子朱见济早夭,下任皇帝理所应当该是朱见深,但是夺门之变,夺的不是命不久矣的朱祁钰的皇位,而是英宗儿子宪宗皇帝朱见深的皇位,这一事变,让少在位八年之久。)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公元1457年正月,景泰元年,当年改元为天顺,朱见濬更名为朱见深重返太子之位,早已夭折的朱见济被亲伯伯朱祁镇贬为世子,据不承认其原太子之位。朱祁镇、朱见深父子俩的生活否极泰来,但是大明王朝更加风雨飘摇。天顺年间以来,朱祁镇大搞清算事件,老臣锒铛入狱,夺门之变的功臣,无论品行如何,一一重用,晚年的英宗皇帝还犯了老毛病,再次宠信宦官,朝野一片乌烟瘴气,百姓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可怕的是朱祁镇反倒不检讨自己,反而还想着给太监朋友们招魂,甚至给“照顾”自己一年之久的也先立碑。

收拾烂摊子的儿子

幸好朱祁镇只折腾了八年,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这位历史上唯一一位二度为帝的传奇人物结束了他的一生。朱见深顺理成章的登上本属于他的王位。

这位皇帝一上任,先把夺门之变靠投机倒把升官发财的人连根拔起,重用贤士李贤等人,在他的亲力亲为下,宦官乱政也得以缓解。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他还不计前嫌,为残害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并承认他的帝位。更是屡次下诏安抚于谦等惨死的卫国忠臣,自此中央政权政治逐步清明。

在地方上他更是重视荆襄流民问题,在成化一朝他善用原杰等人才设立郧阳府,以户籍为基础安置了流民,解决了困扰中央的荆襄流民问题。

对外大力打击女真势力,并且大获全胜,使其在今后近百年的时间里无力与明朝为敌。

天理所存的弊病

当然,人无完人。在成化一朝兴起西厂,西厂的兴风作浪也危害了中央政权的稳定,那时朝堂也是人人自危,在京官员无一不活在皇帝的监视之下。

但是,这并不是朱见深最大的弊病,他为人所诟病的其实是当年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里提到的“恋母情节”。

朱见深当了皇帝,最大的受益人是那个曾经不离不弃的万姓宫女。如今他已经是皇帝专宠的爱妃。大朱见深17岁的万贵妃何德何能能成为宠妃?不是容貌,而是患难与共的真情。十五年前的相偎相依换来十五年后的荣华富贵,这是她应得的。但是为人诟病的是她目无尊长、残害皇嗣。她仗着宪宗的宠爱,在后宫中呼风唤雨,甚至当时的正派皇后吴皇后都得礼让三分。成化二年,38岁的万氏诞下皇子,母凭子贵,万氏被册封为贵妃。可能是太为嚣张跋扈,第二年这个孩子就早夭了。从此万贵妃再无身孕,奇怪的是,宪宗从此也再无皇子降世。

从圣主到昏君,他活在土木堡阴影之下,是无情帝王家的牺牲品

据史料记载,这个狠毒的女人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就大肆残害有孕后妃,甚至有一点迹象的也不放过。后来她更是被佞臣钱能汪直等笼络,一时间外戚专横。

在她所做的手脚下,与她为敌的吴皇后更是惨遭废后处置,继任的王皇后明哲保身,对万贵妃那是百依百顺。

公元1486年,彗星几次乍现,彗星在古代以为不详。果真第二年的春天万氏暴病而亡。万氏离世时,宪宗悲痛欲绝,扬言随她而去。果然不到半年的时间,年仅41岁的宪宗因悲伤过度驾鹤西去。

结语

朱见深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的人,他并没有和他的叔叔朱祁玉秋后算账。他做皇帝中规中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收拾了他那个糊涂爹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但也没有做到让明朝的繁盛,国家复兴大计全寄身于他儿子朱祐樘身上。

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做到了王朝复兴的过度作用,说他是个“中庸皇帝”再适合不过了。

我们明白他的一生都活在土木堡之变的阴影之下,宠爱万妃无可厚非,在落难时的真情会使人记得刻骨铭心。曾经的欢笑一堂,现在的尔虞我诈。他看过太多太多,无情最是帝王家,也许就是宪宗一生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明谈迁——《国榷》

明官修——《明实录》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