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斩首示众,为何要等到秋后才处刑?并非仅是迷信,有现实考虑

我们在众多的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代很多的死囚,哪怕是被判定了死刑也不会立刻处斩,而是一定要等到秋后才会处刑,最为典型的便是《水浒》中的宋江,已经是谋反的罪名了,但依然要等到秋后再斩,给了众多梁山好汉劫法场的准备时间,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秋后问斩”这个说法呢?

古代斩首示众,为何要等到秋后才处刑?并非仅是迷信,有现实考虑

根据儒家经典《礼记》的记载,秋天的时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正是由于已经到了万物肃杀的季节,所以人们便开始可以行刑,这个时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也已经有了一些“天人感应”的影子出现,古人们认为万道相通,人类的行动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

古代斩首示众,为何要等到秋后才处刑?并非仅是迷信,有现实考虑

不仅仅是官吏的设置,以及制度的确立应该与自然界的规律相符,刑罚与赦免也应该如此,所以说“秋冬行刑”,但是这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直到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才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扬光大,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天人感应”学说。

古代斩首示众,为何要等到秋后才处刑?并非仅是迷信,有现实考虑

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就是说自然界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与这四个季节对应的便是庆赏罚刑,如果违背这个自然规律的话,就会很容易招惹祸患。

古代斩首示众,为何要等到秋后才处刑?并非仅是迷信,有现实考虑

由于汉武帝当时重用董仲舒,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进行思想统治,于是董仲舒提出的这个“天人感应”学说也就被人们所接受,他所提出来的“秋冬行刑”更是被写入了法律之中,在每年的九月到十二月是行刑时间,一旦立春就不能够再行刑杀,后来唐朝继承并改进了这一制度,将行刑时间定在了是十月、十一月到十二月,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当然如果仅仅出于这种“天人感应”出发的话,那么秋后问斩的原因看上去仅仅还是出于迷信,但事实并非仅是迷信,这里头还有着统治者的现实考虑,那就是因为“斩首示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示众”,需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所以围观的人是越多越好。

古代斩首示众,为何要等到秋后才处刑?并非仅是迷信,有现实考虑

但是春夏两个季节的时候,人们忙于耕作,很难有时间去围观,于是斩首就很难起到示众以杀鸡儆猴的作用,而秋冬季节便大多已经到了农闲时间,人们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围观,从而达到统治者所需要的警示作用。对此,你怎么看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