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导语:

候城在公元前3世纪末修筑后,很快由长城边塞上的障候之城发展为县城。在燕国统治的近八十年的时间里,政治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城也初具规模。以后秦承燕制,汉承秦制,又先后在公孙氏和慕容鲜卑的统治之下,一直到为高句丽所毁,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候城历尽沧桑,既有和平发展时期,也有烽火连天的岁月。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听从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十郡。在东北地区,仍然延续燕的旧制,辽东等五郡的建置没有什么变化。另外一件事就是筑万里长城。

《史记·蒙活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代的统治比较短暂,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不过,考古发现的文物证明,秦对辽东的统治管理是有效的。例如,在辽东地区近几十年来发现多件秦代和三晋兵器:辽阳老城东部出土的秦“上郡守戈”、抚顺市郊出土的“吕不韦矛”、普兰店出土的魏“启封戈”等。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这些兵器虽不全是秦国所铸造,但都可能为秦军所使用过,应当与秦灭燕或秦军戍守边塞有关。“吕不韦矛”出土于抚顺市西顺城区李石寨镇河东村。1993年4月,村民在浑河北岸筛沙时,发现了四件青铜器。其中有一把青铜矛,在矛身下部两面镌刻有战国文字,其正面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等十九字。

这把铜矛的出土地点就在抚顺市刘尔屯至沈阳市东陵区(今浑南区)下伯官屯浑河段的北岸,在燕秦时应属候城辖境。这把两千多年前遗失在候城障塞上的铜矛,再现了秦军平定和成守候城的历史事实。另外,就在距铜矛出土地不远的上伯官屯城址内曾发现秦代陶量残片,上面有诏版原文,虽不完整,但尚存有“廿六年”等字样。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它在候城地区出土,说明当时政令的畅通和对辽东地区的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在此之后数年,割据势力频繁更迭,辽东等五郡仍处于动乱之中。所以,汉朝直接控制辽东,最早也只能从周勃平燕王卢绾之乱的公元前195年开始。

汉承秦制,在疆域的管理上仍实行郡县制。在西汉二百余年间,主要的威胁来自北边的匈奴。汉初,当时汉的国力尚弱,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武帝时,匈奴绝和亲,不断入边侵扰,杀略吏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与匈奴决战,解决边患。他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等国联合对匈奴作战,又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率大军,连续出塞痛击匈奴,终于使匈奴远遁。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纵观西汉二百余年间,虽有匈奴的侵扰,但辽东地区还相对稳定,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文帝时,采纳晁错的“徙民实边”政策,改过去的“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为募民屯戍。西汉时,辽东的经济有所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十八县,人口共计二十七万余,以各县平均计算,每县点五万人,候城是中部都尉治,人口可能要多一些,应该在二万以上。在沈阳城的大西、大南、小南、大东的小什字街等地,都发现过汉代的墓葬。墓葬多为砖室墓,有单人葬,也有夫妻合葬。随葬品主要是陶明器,也有铁剪刀、顶针和琉璃耳珰等装饰品。时代从西汉到东汉,说明西汉时候城已比较繁荣。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国号新。王莽对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激起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反抗。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而从此时开始,辽东地区便进入了兵连祸结的年代,主要威胁来自乌桓、东部鲜卑和高句丽。乌桓与东部鲜卑原来都属于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地一在乌桓山,一在鲜卑山,二山都在今蒙古草原的东南部、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丘陵地带。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北徙,驻牧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乌桓山一带。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分化匈奴,允许乌桓迁到东北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东胡被击破后,鲜卑也向北迁徙到内蒙古哈古勒河附近的鲜卑山上。汉武帝时乌桓南迁,鲜卑部落也跟着南下,驻牧于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高句丽,又名句骊、高骊、高丽,隋唐以后多称高丽,是中国东北地区古代的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浑江和富尔江流域,汉武帝设朝鲜四郡”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高句丽县,以管理高句丽族。

最初,高句丽只是高句丽县辖下的县域政权,其官员的设置要经过玄菟郡的认可并经其发放朝服,日常事务则由高句丽县负责。西汉末,高句丽已经是一个“侯国”,实力有所增强,开始向外扩张。公元12年,王莽为征伐匈奴,调发高句丽兵参战,高句丽不愿意,玄菟郡强行逼迫,结果纷纷逃亡出塞,开始“犯法为寇”。州郡归咎于高句丽侯驺,辽西郡大尹田谭率兵追击,被高句丽所杀。王莽又派人诱杀了高句丽侯驺,传首长安,并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于是,高句丽愈加犯边不止。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公元41年,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又联合起来,“人塞杀略吏人”,朝廷深以为忧。一面给沿边各郡增派兵力,每郡数千人,一面派遣将领到长城各障塞屯守。光武帝特选派有能力的祭肜为辽东太守。祭肜到任后,“励兵马,广斥候”。

历史记载:“肜有勇力,能贯三百斤弓,虏每犯塞,常为士卒锋,数破走之。”

但是,祭肜的努力,只给东北地区带来几十年的安宁。汉和帝以后,由于东汉政权自身的腐朽以及用人不当,东北的形势又趋紧张。

不仅鲜卑、乌桓两族起兵作乱,高句丽也乘机侵扰边境。此时,高句丽的国王名宫,史称太祖大王,高句丽政权也进入了向外拓土开疆的强盛时期。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记载:“和帝元兴元年(105年)春,复入辽东,寇略六县,太守耿夔击破之,斩其渠帅。”

这次高句丽寇略的是哪六县,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从当时辽东各县的分布看,这六县中应包括与高句丽地缘较近的望平、候城、辽阳、高显等县。

由于高句丽的侵逼,玄菟郡的辖境越来越小,107年,玄菟郡又被迫内迁,并且把辽东郡的高显、候城、辽阳三县划属玄菟郡。这三县都在今沈阳境内。此后十几年里,高句丽把攻扰的重点放在浑河流域。

后二郡死伤两千人,候城被焚,损失惨重。沈阳故宫北宫后里发现的候城北墙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或许就是这一事件所致。同年夏四月,高句丽又与辽东鲜卑八千余人攻辽队,杀掠吏人。太守蔡讽追击于新昌县,战殁。

中国古代城池史:浅谈秦汉时期“候城”的发展经历以及衰弱过程

辽东太守死于疆场不久,玄菟太守姚光又死于一桩冤案。本来姚光欲乘高句丽王宫死丧之机发兵击讨,但未得到朝廷批准。姚光又联络已臣服汉廷的夫余王,联合打败了高句丽率马韩、貊数千骑兵对玄菟的围攻。然而,却有奸人用假玺印伪造皇帝圣旨,谴责幽州刺史冯焕和姚光,并赐以刑刀,又下令辽东都尉庞奋,命他迅速行刑,奋即斩光拘焕。尽管这桩冤案很快査清,并“赐焕、光钱各十万,以子为郎中”,但一代名将的无辜被杀给辽东边防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就在姚光被陷害的前后,曾以汉中太守名震西南夷的谏议大夫陈禅,又因“廷讪(诽谤)朝政”罪,被贬到辽东任玄菟候城障尉。

陈禅到任不久,正逢北匈奴入辽东,朝廷又起用陈禅为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都。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后汉书·陈禅传》)候城被高句丽焚烧之后,虽然一度修复,但从此衰落。史书上几乎再见不到候城的名字。《晋书·地理志》玄菟郡下已没有候城,大概在此之前候城的建置就撤销了。

参考资料:

《史记·蒙活列传》

《沈阳史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