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導語:

候城在公元前3世紀末修築後,很快由長城邊塞上的障候之城發展為縣城。在燕國統治的近八十年的時間裡,政治經濟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城也初具規模。以後秦承燕制,漢承秦制,又先後在公孫氏和慕容鮮卑的統治之下,一直到為高句麗所毀,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裡候城曆盡滄桑,既有和平發展時期,也有烽火連天的歲月。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嬴政聽從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十郡。在東北地區,仍然延續燕的舊制,遼東等五郡的建置沒有什麼變化。另外一件事就是築萬裡長城。

《史記·蒙活列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萬之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秦代的統治比較短暫,隻有十幾年的時間,不過,考古發現的文物證明,秦對遼東的統治管理是有效的。例如,在遼東地區近幾十年來發現多件秦代和三晉兵器:遼陽老城東部出土的秦“上郡守戈”、撫順市郊出土的“呂不韋矛”、普蘭店出土的魏“啟封戈”等。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這些兵器雖不全是秦國所鑄造,但都可能為秦軍所使用過,應當與秦滅燕或秦軍戍守邊塞有關。“呂不韋矛”出土于撫順市西順城區李石寨鎮河東村。1993年4月,村民在渾河北岸篩沙時,發現了四件青銅器。其中有一把青銅矛,在矛身下部兩面镌刻有戰國文字,其正面刻有“三年相邦呂不韋造”等十九字。

這把銅矛的出土地點就在撫順市劉爾屯至沈陽市東陵區(今渾南區)下伯官屯渾河段的北岸,在燕秦時應屬候城轄境。這把兩千多年前遺失在候城障塞上的銅矛,再現了秦軍平定和成守候城的曆史事實。另外,就在距銅矛出土地不遠的上伯官屯城址内曾發現秦代陶量殘片,上面有诏版原文,雖不完整,但尚存有“廿六年”等字樣。這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曆史見證。它在候城地區出土,說明當時政令的暢通和對遼東地區的有效管理。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在此之後數年,割據勢力頻繁更疊,遼東等五郡仍處于動亂之中。是以,漢朝直接控制遼東,最早也隻能從周勃平燕王盧绾之亂的公元前195年開始。

漢承秦制,在疆域的管理上仍實行郡縣制。在西漢二百餘年間,主要的威脅來自北邊的匈奴。漢初,當時漢的國力尚弱,隻能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武帝時,匈奴絕和親,不斷入邊侵擾,殺略吏民。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心與匈奴決戰,解決邊患。他派張骞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等國聯合對匈奴作戰,又派大将軍衛青、骠騎将軍霍去病等率大軍,連續出塞痛擊匈奴,終于使匈奴遠遁。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縱觀西漢二百餘年間,雖有匈奴的侵擾,但遼東地區還相對穩定,是曆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文帝時,采納晁錯的“徙民實邊”政策,改過去的“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為募民屯戍。西漢時,遼東的經濟有所發展,人口也有所增加。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遼東郡十八縣,人口共計二十七萬餘,以各縣平均計算,每縣點五萬人,候城是中部都尉治,人口可能要多一些,應該在二萬以上。在沈陽城的大西、大南、小南、大東的小什字街等地,都發現過漢代的墓葬。墓葬多為磚室墓,有單人葬,也有夫妻合葬。随葬品主要是陶明器,也有鐵剪刀、頂針和琉璃耳珰等裝飾品。時代從西漢到東漢,說明西漢時候城已比較繁榮。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國号新。王莽對少數民族采取高壓政策,激起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反抗。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而從此時開始,遼東地區便進入了兵連禍結的年代,主要威脅來自烏桓、東部鮮卑和高句麗。烏桓與東部鮮卑原來都屬于東胡部落聯盟,分布地一在烏桓山,一在鮮卑山,二山都在今蒙古草原的東南部、西遼河上遊西拉木倫河以北的丘陵地帶。

自匈奴擊破東胡後,烏桓北徙,駐牧于西拉木倫河以北的烏桓山一帶。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為了分化匈奴,允許烏桓遷到東北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東胡被擊破後,鮮卑也向北遷徙到内蒙古哈古勒河附近的鮮卑山上。漢武帝時烏桓南遷,鮮卑部落也跟着南下,駐牧于今西拉木倫河流域。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高句麗,又名句骊、高骊、高麗,隋唐以後多稱高麗,是中國東北地區古代的少數民族,最初生活在渾江和富爾江流域,漢武帝設北韓四郡”時,在這個地區設定了高句麗縣,以管理高句麗族。

最初,高句麗隻是高句麗縣轄下的縣域政權,其官員的設定要經過玄菟郡的認可并經其發放朝服,日常事務則由高句麗縣負責。西漢末,高句麗已經是一個“侯國”,實力有所增強,開始向外擴張。公元12年,王莽為征伐匈奴,調發高句麗兵參戰,高句麗不願意,玄菟郡強行逼迫,結果紛紛逃亡出塞,開始“犯法為寇”。州郡歸咎于高句麗侯驺,遼西郡大尹田譚率兵追擊,被高句麗所殺。王莽又派人誘殺了高句麗侯驺,傳首長安,并将高句麗改為下句麗。于是,高句麗愈加犯邊不止。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公元41年,匈奴、鮮卑及赤山烏桓又聯合起來,“人塞殺略吏人”,朝廷深以為憂。一面給沿邊各郡增派兵力,每郡數千人,一面派遣将領到長城各障塞屯守。光武帝特選派有能力的祭肜為遼東太守。祭肜到任後,“勵兵馬,廣斥候”。

曆史記載:“肜有勇力,能貫三百斤弓,虜每犯塞,常為士卒鋒,數破走之。”

但是,祭肜的努力,隻給東北地區帶來幾十年的安甯。漢和帝以後,由于東漢政權自身的腐朽以及用人不當,東北的形勢又趨緊張。

不僅鮮卑、烏桓兩族起兵作亂,高句麗也乘機侵擾邊境。此時,高句麗的國王名宮,史稱太祖大王,高句麗政權也進入了向外拓土開疆的強盛時期。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後漢書·東夷高句麗傳》記載:“和帝元興元年(105年)春,複入遼東,寇略六縣,太守耿夔擊破之,斬其渠帥。”

這次高句麗寇略的是哪六縣,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但從當時遼東各縣的分布看,這六縣中應包括與高句麗地緣較近的望平、候城、遼陽、高顯等縣。

由于高句麗的侵逼,玄菟郡的轄境越來越小,107年,玄菟郡又被迫内遷,并且把遼東郡的高顯、候城、遼陽三縣劃屬玄菟郡。這三縣都在今沈陽境内。此後十幾年裡,高句麗把攻擾的重點放在渾河流域。

後二郡死傷兩千人,候城被焚,損失慘重。沈陽故宮北宮後裡發現的候城北牆有被火燒過的痕迹,或許就是這一事件所緻。同年夏四月,高句麗又與遼東鮮卑八千餘人攻遼隊,殺掠吏人。太守蔡諷追擊于新昌縣,戰殁。

中國古代城池史:淺談秦漢時期“候城”的發展經曆以及衰弱過程

遼東太守死于疆場不久,玄菟太守姚光又死于一樁冤案。本來姚光欲乘高句麗王宮死喪之機發兵擊讨,但未得到朝廷準許。姚光又聯絡已臣服漢廷的夫餘王,聯合打敗了高句麗率馬韓、貊數千騎兵對玄菟的圍攻。然而,卻有奸人用假玺印僞造皇帝聖旨,譴責幽州刺史馮煥和姚光,并賜以刑刀,又下令遼東都尉龐奮,命他迅速行刑,奮即斬光拘煥。盡管這樁冤案很快査清,并“賜煥、光錢各十萬,以子為郎中”,但一代名将的無辜被殺給遼東邊防造成的損失卻是無法彌補的。就在姚光被陷害的前後,曾以漢中太守名震西南夷的谏議大夫陳禅,又因“廷讪(诽謗)朝政”罪,被貶到遼東任玄菟候城障尉。

陳禅到任不久,正逢北匈奴入遼東,朝廷又起用陳禅為遼東太守。“胡憚其威強,退還數百裡。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于随使還都。禅于學行禮,為說道義以感化之。單于懷服,遺以胡中珍貨而去。”(《後漢書·陳禅傳》)候城被高句麗焚燒之後,雖然一度修複,但從此衰落。史書上幾乎再見不到候城的名字。《晉書·地理志》玄菟郡下已沒有候城,大概在此之前候城的建置就撤銷了。

參考資料:

《史記·蒙活列傳》

《沈陽史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