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当然怕巴顿,几次败仗或捅娄子,蒙哥马利都与巴顿发生了冲突,他在脾气火爆的巴顿面前实在是抬不起头来。

艾森豪威尔是总司令,也是个“政客将军”,他大部分时间在搞平衡、搞外交、搞调度,就是来和稀泥哄宝宝的,甚至他还得主动让步,给蒙哥马利保全面子。
职责上艾森豪威尔必须表现得更温和,他不是来引发盟军内部矛盾的,所以必须与各位战将们搞好关系。
蒙哥马利不需要怕艾森豪威尔,这位元帅实质上只对唐宁街负责,他的能量并不弱小。例如“市场-花园行动”其实就是英国高层授意蒙哥马利策划的,这关系到英国的国家战略,所以美国高层也不得不进行让步,艾森豪威尔就更说不上话了,他只是“调和者”。
至于巴顿将军,这完全是个火药篓子,脾气冲,性格爆,充满了美式风格,打一开始就与英国绅士尿不到一壶里。指挥能力极为出众的巴顿,相当鄙夷英军将领们低能的战术能力,尤其对他们自诩打赢隆美尔相当腹诽,且并不吝于在明面上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尤其是当英国人又在战役上犯错的时候。
而蒙哥马利确实是个战术的矮子,或者说“保守派”,他之所以能战胜“沙漠之狐”,绝大部分原因在于前任奥金莱克元帅的战略铺设,他就像个捡现成的一样,还特别喜欢从英国利益出发,捡美国的军功。吃着美国饭,操着美国蛋,还显得无能又强势,这就未免不厚道了。
实际上呢,蒙哥马利并不像说得那么差,战术上的矮子是个战略上的奇才,至少英国人自他手上才开始了不断的胜利,并横扫非洲,一路将德军赶出了北非。然而蒙哥马利本身却很心虚,因为这个时候英国的国力已经衰败了,他要一边打德国人,一边与提供支援的美国人争夺战略主动权。
之所以艾森豪威尔能当总司令,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人此时已经喧宾夺主了,他们名义上是“帮英国打德国”,实际却是为插手欧洲政治而来的,到最后美军不仅将大军派上了欧陆,还负担了大部分的盟军补给、后勤和装备。
面对这样的美国,英国其实很尴尬,没有美国帮忙他们打不赢仗,美国人来了又一点不客气,思来想去英国人只得选择与这个最大的援军合作,但合作归合作,争夺战略主动权的时候可一点都不含糊,而蒙哥马利就是个执行者。
从西西里登陆到市场花园行动,我们都可以看到蒙哥马利基于英国利益而做出的策划,这令巴顿为首的美军相当不爽,所以我们看到了,美军也着实不客气,他们明白艾森豪威尔是自己人,再怎么“和稀泥”也是基于美国利益的,而他们这些战将则根本没兴趣与政治搅在一起,所以当蒙哥马利基于国家利益作出了不利于美军的选择时,他们是一点好脸色都不会给的。
比如市场花园行动,这场仗是蒙哥马利策划的,然而它并非精心谋划的战术战役,而是一次从英国利益出发,旨在让英国人尽快抢夺德国的政治仗。为的是把美军从“主战”地位挤回“帮手”,同时令英军抢在东线苏军前头进入德国。
可在此之前,巴顿的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打得非常顺风顺水,偏偏一到“市场花园”,英国人肮脏的政治利益将无数精锐部队葬送了,同时还影响到盟军的进攻节奏,楞是让德军有了喘息之机。谁站在巴顿这个位置上,谁都会骂死蒙哥马利的。
其实我们也知道,美国人就真的干净了?艾森豪威尔不过是以退为进而已,一场有限度的败仗就葬送了英国的全盘大局,还有什么比这划得来的?
所以,市场花园行动以后,美国人的红白脸唱得极为顺溜,艾森豪威尔给蒙哥马利背黑锅,揽责任,找安慰。而巴顿这些战将则老实不客气地奚落、唾骂、发蛮。其实这都不过是姿态而已,为的是从英国人身上找回主动权。
而可怜的蒙蒂,此时除了被动地接受一切好意或恶意外,还能做什么呢?他也是要脸的,反正吃人嘴短,英军也只能靠美军了,那么何不放低点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