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古往今来,老百姓对娼妓制度是深恶痛绝。打击娼妓行为,如今被称为扫黄。那么,中国古代几千年漫长的进程中,历朝历代是如何扫黄的呢?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管仲,为了增加齐国中央财政的收入,在齐国临淄设立了女闾

管仲可算是中国娼妓业的鼻祖。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上卿管仲,为了增加齐国中央财政的收入,在齐国临淄设立了内闾,也称女闾,就是官办妓院,。娼妓业从此堂而皇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娼妓业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受到各方的非议。《战国策·东周策》中记载,齐桓公开办了官办妓院,选了700美女,生意红火。当时齐国的人十分反对这种有伤风化的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扫黄声音。

自古以来禁娼扫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道德扫黄,一种是法律扫黄。

道德扫黄就是民间呼声,是百姓为了净化社会环境,引导社会风清气正,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自发行为。这种扫黄不是政策性的,靠的是舆论的监督,施行起来相当的困难。官妓,私妓还是熟视无睹,我行我素。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道德扫黄就是民间呼声,靠的是舆论的监督

在娼妓业诞生那天起,百姓便是道德扫黄的主力军。民间常用“败家子”,“贱货”这些脏话来指责不正经的男女行为。道德扫黄让很多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有些则浪子可以回头。但就其作用,毕竟民间自我约束,解决不了大问题。

要想把扫黄起到大作用,那还是要靠法律扫黄。为了迎合百姓呼声,更好的规范统治秩序,净化社会环境,维护伦理道德秩序,古代有的朝廷在法律文件上,政策上进行禁止限制,这就叫做法律扫黄。

法律扫黄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准入机制上把控,几乎历朝历代都不允许“逼良为娼”,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如明代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逼良为娼者”,杖一百。

法律扫黄的第2个层面,是从嫖客们的消费行为上限制。这个层面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皇帝口头或文件形式作一些扫黄规定。一种是用法律律令条例有法可依的规范扫黄。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中华民国的扫黄文告

宋代的宋仁宗赵祯可能是口头或文件形式扫黄的开山鼻祖。宋仁宗曾下圣旨命令负责刑狱的相关官员,工作人员不得狎妓。“不得赴妓乐”。

后来宋神宗赵顼当皇帝时,把不得涉黄的规定,扩展到整个监司范围,即所有监察官员一律不准嫖娼狎妓。后来还扩展到所有官员都不准狎妓,每年只准宋神宗生日那一天,大家可以自由“轻松一下。”扫黄力度还是蛮大的。

唐代的娼妓业是最为发达的,确立了完整的制度,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教坊”,对涉黄人员有效的管理和岗前技能培训。歌妓、舞妓、乐妓、饮妓都有。

明代开国之初,并不禁娼。朱元璋更是把娼妓管理机构提升为“教坊司”,隶属掌管教育,外交事务的礼部。到了朱瞻基皇当皇帝时,下令取消官妓,文件规定官员不准进红灯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黄禁娼运动,这可是中国扫黄史上的大事。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唐宋才子们往往与青楼有染

到明末扫黄力度明显下降,南京秦淮河灯红酒绿,妓院,酒楼林立,一时成了全国娼妓的交易中心。清代,余淮的《板桥杂记》对秦淮河声色的繁盛有所记载。明清最出名的“秦淮八艳”,就时常活跃在淮河两岸。

清代,终其一朝扫黄力度很大。顺治8年,清廷下令停止交房语录,掀起自上而下的扫黄运动。

康熙是法律,绿绿少黄的鼻祖,康熙为了扫黄,于公元181680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扫黄法律律令,条例规定明文规定,伙众开窑,为首者斩立决。

嘉庆皇帝,于公元1811年再修订的大清律中再次强调,京城内外拿获窝娼至开设软棚,明天9吃饭,除本人要按律治罪外,出租房子的房东一样要治罪,杖责八十,拘役一月……

中国扫黄史:官妓鼻祖管仲,文件扫黄鼻祖赵桢,法律扫黄鼻祖康熙

清代吴绮在《扬州鼓吹词》有这样的记载,“一逢禁令,则生死逃亡,不知所之”,足见清朝扫黄禁娼,真是下足了功夫,是真正的法律扫黄,是一场政府主导的声势浩大的扫黄运动。清朝的扫黄效果明显,只有一些私窠子(私妓)不好界定,不好禁绝。

虽然食色性也,但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百姓历来对涉黄采取零容忍,民间扫黄的呼声一直很高。有的朝代朝廷也为扫黄做了一些贡献,但我们应一直高举扫黄的历史大旗,还我们社会的风清气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