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少可以轻狂,成熟则需要沉淀

公元1739年,清代中期的重臣张廷玉完成了《明史》,比心学大师王阳明大两岁的唐伯虎,终于在史书上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明史》对于唐伯虎的记载篇幅不重,只有短短的265个字,归根结底,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狂。

年少轻狂,未必是件坏事。一个年轻人没有几分意气,那岂不是枉为少年?

年少可以轻狂,成熟则需要沉淀

更何况,唐伯虎从小就是世人眼中的天才,弘治十一年,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18岁的唐伯虎参加了这次考试,并且考上了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

要知道,范进54岁才考中秀才,唐伯虎的起跑线,是很多普通人的终点线。

而少年王阳明在十几岁的时候,对着自己的父亲,说了五个字:“我要做圣人。”

虽然同是江浙人,也同样是天才,但是唐伯虎终究不是王阳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毕竟,大明王朝的状元的儿子和小酒馆老板的儿子处在不同的阶级。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各有各的悲喜。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这件事,一直都存在。唐伯虎就像是平凡的你我一样,只是小人物。

没钱、没权、没后台,有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和闯荡世界的勇气,不过幸运的是,他有才华。

年少可以轻狂,成熟则需要沉淀

更幸运的是,他生在了一个自由的时代。唐伯虎正好赶上了明中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人的地位稍有改善,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此时的唐伯虎想要改变命运,也只有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削尖脑袋往上拱。

把脑袋削尖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自己年纪轻轻中了秀才,继续参加科考,争取早日出人头地。

大考在即,他却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学习,而是去青楼消遣。并且被当场抓住,险些毁了自己的仕途。

年少可以轻狂,成熟则需要沉淀

一个年轻人有些狂气,我们可以称赞他少年壮志,意气风发。但是这种不计后果的狂妄,就是没有脑子的表现了。

唐伯虎是个天才,奈何命运就是喜欢和生活顺遂的人开玩笑。

25岁前,唐伯虎凭借才华,顺风顺水,逍遥快活。可是,在25岁这一年,唐伯虎的家人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一年,那个狂放不羁的年轻人唐伯虎消失了,却而代之的是压抑痛苦的唐白虎。

“伯”通“白”,白虎是世间克星,唐伯虎伤心过度,甚至开始怀疑家人的死,全怪自己名字不好。一切的苦难,使得这个20多岁的男人少年白头。

看到昔日意气风发的好友日渐消沉,唐伯虎的发小祝枝山出现了,他安抚唐伯虎:

“唐兄,人生本来就是悲喜难测的,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回到考场上拼一拼,功名考上了,何愁家业不兴?”

天才开始认真,普通人就输了。唐伯虎在29岁的这一年,参加应天府公试,一举取得头名“解元”,震惊了苏州城。

感谢各位粉丝们在阅读后点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长期坚持真心很不容易,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