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少可以輕狂,成熟則需要沉澱

公元1739年,清代中期的重臣張廷玉完成了《明史》,比心學大師王陽明大兩歲的唐伯虎,終于在史書上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筆。

《明史》對于唐伯虎的記載篇幅不重,隻有短短的265個字,歸根結底,也隻有一個字,那就是:狂。

年少輕狂,未必是件壞事。一個年輕人沒有幾分意氣,那豈不是枉為少年?

年少可以輕狂,成熟則需要沉澱

更何況,唐伯虎從小就是世人眼中的天才,弘治十一年,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18歲的唐伯虎參加了這次考試,并且考上了第一名,成為應天府的解元。

要知道,範進54歲才考中秀才,唐伯虎的起跑線,是很多普通人的終點線。

而少年王陽明在十幾歲的時候,對着自己的父親,說了五個字:“我要做聖人。”

雖然同是江浙人,也同樣是天才,但是唐伯虎終究不是王陽明。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畢竟,大明王朝的狀元的兒子和小酒館老闆的兒子處在不同的階級。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各有各的悲喜。

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并不高。

我們不得不承認,階級這件事,一直都存在。唐伯虎就像是平凡的你我一樣,隻是小人物。

沒錢、沒權、沒背景,有的隻有自己的雙手和闖蕩世界的勇氣,不過幸運的是,他有才華。

年少可以輕狂,成熟則需要沉澱

更幸運的是,他生在了一個自由的時代。唐伯虎正好趕上了明中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商人的地位稍有改善,也可以參加科舉了。

此時的唐伯虎想要改變命運,也隻有像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削尖腦袋往上拱。

把腦袋削尖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趁着自己年紀輕輕中了秀才,繼續參加科考,争取早日出人頭地。

大考在即,他卻沒有像其他考生一樣學習,而是去青樓消遣。并且被當場抓住,險些毀了自己的仕途。

年少可以輕狂,成熟則需要沉澱

一個年輕人有些狂氣,我們可以稱贊他少年壯志,意氣風發。但是這種不計後果的狂妄,就是沒有腦子的表現了。

唐伯虎是個天才,奈何命運就是喜歡和生活順遂的人開玩笑。

25歲前,唐伯虎憑借才華,順風順水,逍遙快活。可是,在25歲這一年,唐伯虎的家人相繼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一年,那個狂放不羁的年輕人唐伯虎消失了,卻而代之的是壓抑痛苦的唐白虎。

“伯”通“白”,白虎是世間克星,唐伯虎傷心過度,甚至開始懷疑家人的死,全怪自己名字不好。一切的苦難,使得這個20多歲的男人少年白頭。

看到昔日意氣風發的好友日漸消沉,唐伯虎的發小祝枝山出現了,他安撫唐伯虎:

“唐兄,人生本來就是悲喜難測的,你一定要振作起來,回到考場上拼一拼,功名考上了,何愁家業不興?”

天才開始認真,普通人就輸了。唐伯虎在29歲的這一年,參加應天府公試,一舉取得頭名“解元”,震驚了蘇州城。

感謝各位粉絲們在閱讀後點贊,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個人長期堅持真心很不容易,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