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的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呢?

历史上的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呢?

朋友们,文史是一幅画,文化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文化是一座大花园,历史是繁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亲参军呢?

在著名的北朝乐府诗歌《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参军的原因都是替父从军,作为一个女子,花木兰代替自己年迈的父亲,家中唯一的成年男子去参军。《木兰诗》中是这样记载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诗中所说,木兰的父亲尽管年事已高,但是还是接到了军贴,要入伍打仗,这跟当时实行的征兵制度有关。

作为与魏晋时期,北朝十六国的北魏,当时在统一北方的政权征战过程中,逐步收编了北方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以及部分汉族地方割据势力,经过长期的征战,逐步形成了部落兵、世代兵、征兵混合的军事体制。为了应对其它势力的反扑。相继在北魏的边境一线,主要是今天的河北和内蒙古设立了著名的北魏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初步建立完善了“镇戎兵”体系。

在北魏的六镇之民,均有为朝廷服兵役的义务。根据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北凉文书《县兵曹次为点阅兵人事》记载,他们(北凉为东晋十六国之一)曾在西域的高昌实行军屯垦荒,上面的文书记载,士兵报到时需要自备弓箭,不带需要受到处罚。当时,北魏的镇、戎、兵体系,基本上与北魏同时代一样,主要是屯垦戍边,实行军户家庭的军屯制,在战时发军帖点兵入伍;花木兰的家庭很可能就是当时六镇军户,平时务农,免除徭役和赋税,定期参加军事训练。一旦战争爆发,被点中参战,就要自备武器、装备,从军入伍参加战斗。

综上所述,花木兰家庭可能是北魏的六镇军屯户家庭,平时垦荒种田,遇有征战,需要参军所以《木兰诗》的诗中花木兰在从军前,要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朋友们,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以上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是有趣的天空c,一个爱好历史的小科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大头兵。(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