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末时期,因秦王暴政,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民间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二世的昏庸统治。伴随着起义的旗号打响,群雄割据,燕赵齐魏楚据地为王;刘邦北上西征,大破秦军。
而项羽平定关中,北上救赵,立十八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封授刘邦为汉王,并将其受封于巴蜀汉这三部地区,企图将刘邦彻底扼制在西南地区。由此正式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在这个纷争割据的时期,同样为我们拉开了群雄争霸,尔虞我诈,逐鹿中原的霸业宏图。在此期间,也诞生了许多英雄传奇和能人志士,他们的权谋斗争被书写在丹书青史之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典故,使后世得以窥见那个割据年代的历史面貌。
其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句名言耳熟能详,但历史上的韩信不仅于此,他还是一个集三十二个典故于一身的男人。他是刘邦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攻下赵国,还“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设伏项羽,就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出自韩信之手。
这些典故就足以彰显韩信极其显著的军事才能,因此他被刘邦评价为“战无不胜”,同时,韩信还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被后人奉为古代兵权谋家的军事杰出代表人物,有着“兵仙”“神帅”之称。
在决定历史未来走向的“楚汉之争”中,也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得以围歼项羽,一统天下,为中国后世两千年的历史走向奠定基础。但是,未曾想到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以后,却第一个“收拾”韩信,导致韩信死于非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韩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韩信这位军事奇才的成长之旅。
韩信的早期出身极其落魄,身为一介草民,无一技之长得以谋生,就连军事才华也毫无用武之地,因此过着极其潦倒贫穷的生活,浑浑噩噩地糊口度日。就连母亲死后都穷到没钱操办丧事的地步。
后来韩信在一次钓鱼之中,偶遇了漂洗衣物的老妇人,妇人见他饿得可怜兮兮,便给了他一碗饭食,连续几十天都会照常给他送一碗饭,解决了韩信的基本温饱问题。在妇人的漂洗任务结束后,韩信对这位即将离开此地的妇人,表示了自己的感恩报答之心。而这位妇人却劝他想办法养活自己,并不奢望他的报答。
受够了这样穷苦清贫的日子,韩信决心之下选择追随了淮河北上平定陈胜吴广起义的项梁,在此从军,一路默默无闻。项梁战败后,韩信见势又归顺于项羽,做项羽的郎中。但是,韩信的才华并未得到项羽的重视,屡次献策都未得到项羽的重视和采纳。随着刘邦入蜀,十分有眼力见的韩信又离楚归汉,但仍然籍籍无名,只是做着汉国管理仓库的小官。
直到后来韩信被同行牵扯到一例案件之中,按照连坐制度,韩信和同案的十三人都要面临斩头之罪。在轮到韩信斩头的时候,他却对当时的滕公夏侯婴以独特的开场白来了场毛遂自荐:汉王杀掉壮士,是不打算得天下吗?
此番豪言壮语引起了夏侯婴的重视,于是便放他一条生路,在与韩信一番交谈之后,夏侯婴看出韩信是一匹有才能的千里马,便将韩信推荐给刘邦。
但起初刘邦并未太重视韩信,也只是将他封为了一个管理的小职位就算作罢。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心追随刘邦的萧何也在和韩信的交谈过程之中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将他极力举荐给刘邦,甚至不惜二十里月夜追到逃跑的韩信,以示韩信这等人才的难得之处。
爱臣萧何的这番举动,成功使得韩信终于引起了刘邦的重视。两人彻夜交谈后,刘邦愈发赏识韩信,将其封为大将,才将韩信留在了汉国。
建功立业,所向披靡
在封为大将后,韩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智慧终于有了用武之处,他向刘邦献计献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带领汉军杀出关中,还定三秦;进而灭魏破代,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东进灭赵,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淮水之战,足智多谋,水淹楚军,大灭齐国。在韩信的计策和辅佐下,汉国的势力不断扩张,最终崛起鼎立,与楚国并分天下。
在完成平定魏、赵、燕、齐各地后,韩信向刘邦提议,为了能够完全平定齐国局势,他毛遂自荐做齐国的代理王,来镇压场面。韩信此举,无不使正被项羽围困、形势危急的刘邦感到愤怒,他开始怀疑韩信自立为王的目的性。
但是又无奈忌惮于韩信手中的兵力和实力,怕他在此紧要关头谋逆,会加剧目前不利于己的形势。于是为了稳定军心,刘邦便允诺了他作为齐王,并命韩信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虽然,邀功一事得到了和平解决,但韩信此举也是刘邦对他失去了信任,为后来刘邦嫌疑其功高盖主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在韩信的带领下,楚军节节败退,形势极其不利。在这种危急关头,项羽便派人去规劝策反韩信,让韩信念在与项羽旧交情的份上放过楚军,还说服韩信趁着势头正盛联楚反汉,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但韩信却凛然谢绝了他,并表示了对于汉王刘邦的忠心: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我至死不叛汉。"
虽然韩信拒绝了叛汉,但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却规劝他自据为王,否则将来汉王必定会容不下他,不会让他有好下场的。但韩信却还是不忍背叛汉王,自认为功勋显著,汉王也不会动他丝毫,便没有听从蒯通的规劝。
对汉王一片赤忱忠心的韩信,在楚汉之争的决战关头,用兵如神的韩信自然也是义不容辞地率先与项羽进行交锋,设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如此率丧的歌声使得被包围的楚军军心涣散瓦解,势态崩塌,乘此机会一举攻下楚国,全歼楚军,致使项羽逃至江东,自刎而死。让汉实现了兴汉灭楚,天下统一的局面。
功高盖主,难逃一死
未曾想到,当初蒯通一语成谶。在刘邦建立西汉,成功做上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韩信开刀,将韩信的兵权夺走,改封为楚王,斥入楚国,避免他会因为功高盖主而影响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
韩信来到楚国后,召见当初给他饭吃的妇人,赏赐她千金以兑现当年自己许下的承诺。还将使自己承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封为少尉,以示讽刺。除此之外,别无二心。
不过,项羽兵败之后,他的部下钟离眛竟然前来楚国投奔韩信。钟离眛的出现也使得刘邦加重了对于韩信的疑心,后来,在韩信派军各地巡察戒严的时候,有人趁此诬告韩信在领兵谋反。刘邦便趁此机会将韩信拿下,贬为淮阴侯,以进一步降低韩信功高盖主的威胁。
面对刘邦的所作所为,韩信深知刘邦对自己才能的惧怕,感叹道: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于是从此闭门不见、闷闷不乐;一向重视恩情、忠心耿耿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真的落得如此下场。憋着一股子怨气的他在与陈豨辞行漫步的过程中,向他诉苦,并生出了谋逆之心,献计商议与其一同谋反。而陈豨对韩信的才能深信不疑,便乖乖照他的计策进行谋反,韩信则趁机袭击吕后和太子。
但一向善于谋略的韩信却未曾料到,自己会被吕后反将一军,轻信了吕后的谎言,被骗入长乐宫的钟室谋害致死,落得被诛三族的惨烈下场,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在刘邦平定叛乱回到宫中,得知韩信已被杀害之时,又喜又怜,情绪矛盾五味陈杂。虽然心头大患终究得到解决,但是又损失了这位一同打下江山的开国元勋和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刘邦感到十分惋惜。
但是,帝王终究是帝王。君臣之间,终究是利益为上,尤其是对于站在权力巅峰的帝王来说,为了稳固这根权杖和王座,恩情也好、手足也罢,都不过是权力之下的牺牲品。论谋略才华,韩信确实有奇才之智,但是论帝王权术,韩信还是多了些迟钝的情感义气和人心,太晚认识到权力欲望之下人性的残酷。
直到临死之时,韩信才感慨道: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