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吃饭了,看到妈妈端出来最喜欢的四喜丸子,萌萌高兴地就要去帮忙,吓得妈妈一个激灵,忙连声拒绝:“不要你帮忙,你别过来!小心烫!”萌萌有些不解,还是走过去,可是,她每往前走一步,妈妈就边退边拒绝。最后,妈妈叫来爸爸把萌萌拖开了。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吃饭了,萌萌要自己夹丸子,妈妈忙拒绝:“不行!太烫了,我给你夹。”萌萌不高兴了,把筷子重重砸在餐桌上。妈妈点着她的头说:“急什么,又不是不让你吃!妈妈是怕你烫着!”

看着美味的丸子就在眼前,萌萌兴奋地一口就要咬下去,妈妈一把拉住她:“烫!”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这下萌萌彻底不干了,她一边哭嚷着:“坏妈妈!”一边挥手朝妈妈打去,结果,不但打翻了饭碗,还把汤汁甩到了妈妈脸上,最关键的是:真把自己烫着了。

伴着萌萌大声的哭泣,妈妈这下是真的生气了,她把萌萌提起来,照准屁股就是几巴掌,边打边说:“你这孩子,脾气也实在太大了,说了烫你还不听!你居然还打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本以为有了这次教训,萌萌会长记性了。谁知,到了下一顿饭,萌萌又对炖的鸡汤感兴趣起来,不但争抢着端汤,而且还执意要自己舀汤。被拒绝后又是哭又是闹,还愤怒地挥着小拳头打人。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结果,自然是又一顿说教,又一顿教训。

妈妈非常苦恼:这都快3岁的孩子了,怎么还是这么调皮,一点都不听话呢?不让她干的偏要干,就是和妈妈反着来?

其实,不是萌萌调皮,也不是她不听话。而是妈妈没有了解萌萌表达情绪的特点,也没有及时捕捉到萌萌传递出的情绪信号,更没有及时引导好萌萌对情绪的管理以及口头语言上对情绪的表达。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那么,2-6岁孩子在情绪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2-6岁,正是孩子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心。

丰富的情绪体验和不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孩子在表达情绪时更多的选择以行动进行情绪表达。于是,孩子在高兴时会大喊大叫,不高兴了就摔东西、发脾气。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而与孩子相反,成年人因为有完整的与情绪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情绪时会更含蓄、更委婉。

如果缺乏对2-6孩子这一情绪表达方式的理解,父母就会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的大喊大叫认定成:不矜持,喜形于色;孩子一发脾气就被说成是:调皮、不听话、和家人对着干。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了解了孩子对情绪方面的表达特点,接下来就需要家长了解孩子此刻的情绪,并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情绪信号。

就以萌萌想要帮忙端菜以及慌忙吃菜这件事来说,其实最后闹得一家人都不太高兴,主要就是萌萌对“烫”这个概念没有直观的理解,而妈妈因为担心萌萌被烫到,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破坏了萌萌喜悦的心情。

妈妈的好意被萌萌解读成了:妈妈不要我帮忙,也不让我吃,她根本就不能理解我迫切的心情。并因此发脾气砸了筷子、打倒了碗。而妈妈打屁股的举动,更加深了她对这一理解的坚定,并招来了她更大的不满。好好的一顿饭才以吵吵闹闹告终。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如果妈妈能理解萌萌的情绪,并及时捕捉到她的情绪信号,这一顿饭一定是开开心心结束的。

比如:

在第一次拒绝萌萌时,就让她明确知道:“妈妈做了美味的菜肴,就是让你吃的!”只是因为有 “烫”这个担心在,所以要稍微等一等。

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后面的一系列事情。而让孩子对“烫”这一概念进行最直观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让孩子感受一下,不是真的让她被烫。

这时,妈妈可以耐心地教萌萌伸出一根手指头,碰碰滚烫的碗的外壁,这样,萌萌就能理解妈妈的苦心了。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至于之后的自己夹丸子,其实,孩子想尝试一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实在担心,可以给她换把大点的勺子,好好看护她,并适时做好教育:“只有爸爸妈妈在时,才可以自己动手,不然容易被烫着。”边说可以边让孩子再摸摸碗,加深一下印象。

有了这两次的感受,当妈妈第三次阻拦萌萌时,萌萌也就不会发脾气了。因为之前的引导,既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让孩子有直观体验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可是,孩子不会时时刻刻都在身边,比如,他要上幼儿园,会和其他小伙伴有接触。那么,教会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做好情绪表达就很重要了。

首先,多用“我知道”,产生归属感。

孩子有情绪,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理解。当发现孩子有情绪时,家长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训斥,也不是打压,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记得,多用“我知道”,这样能让孩子产生:“妈妈和我在一起”的心理归属感,在这个基础上,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弱得多。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其次,尝试帮忙,引导表达。

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有待完善,有些感受不能准确表达。这时,家长可以试着用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引导他把感受和想法说出来,而不是干着急。

再次,控制自己的脾气。

有的家长自己就是急性子,一两句话说不清,自己倒先生气了。这样可是要不得的:孩子本来就需要人帮忙,如果帮忙的人急躁,孩子只会更加手足无措,最后把事情弄得更糟。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