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兔死狐悲”。而卡扎菲与萨达姆本来就是一类人,他们俩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各自国家的独裁者和所在地区的政治强人,他们一样的嚣张跋扈,一样的唯我独尊,一样的生活奢靡。所以,在萨达姆被美国推翻和搞死后,难免会对卡扎菲有所触动。不过,由于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放不下脸面等人性弱点,以及“赌一把”的心理,使卡扎菲不可能彻底妥协,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实事求是地说,萨达姆出事后,卡扎菲已经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几乎有了180度的大转弯。比如,在看到萨达姆被推翻后,卡扎菲做了两件事。一是致信联合国,愿意承担洛克比空难事件的责任,并赔偿了27亿美元。二是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答应接受联合国的核查。此外,还有意无意的释放着对美国的善意,并在2006年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然而,却为时已晚。因为,主客观因素都注定了卡扎菲的最终命运。
之所以说卡扎菲注定了“不归路”的命运,既有美国和北约的外在原因,也有卡扎菲自己的个人因素。据卡扎菲的前卫队队长曼苏尔·达奥回忆,在逃亡期间,卡扎菲的处境非常艰难,手机不敢开,只能躲在没有电没有水的隐蔽之地,经常没有热饭吃,而且几天就要转移一次。
此外,从的黎波里撤出并逃亡时所带的350名亲兵在转移过程中大多都陆续逃跑了。所以,不少人劝他投降,但却都被他拒绝了。最终落得个死前受虐,尸体被展览,埋葬地点保密的凄惨悲剧。而最窝火的是,居然死在了平时高呼他“伟大政治导师”的民众手中。
其实,像卡扎菲和萨达姆这类人算不上“民族英雄”,甚至于算不上“枭雄”。因为,一个民族英雄不会那么张狂、不会那么奢靡。而如果是“一代枭雄”的话,则懂得进退有度,不会那样一条道走到黑。
实话实说,卡扎菲和萨达姆充其量也就是个把握住了历史机遇的政治强人而已。而像这类政治权术者大多都具有多重性格和复杂心理。既想保住生命,又不想放弃既得利益。明知放弃权力就有一线生机,却又始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着能够撑过去。所以,他们所谓的“坚持”并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所谓“面子”。最终是各自国家被打得七零八落,自己的个人“尊严”也是荡然无存。
事实上,像卡扎菲和萨达姆这类“政治强人”的最终命运其实早已经注定,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卡扎菲和萨达姆的政治生涯和人生轨迹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卡扎菲和萨达姆都是通过不太传统的方式上台的,卡扎菲是1969年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而萨达姆则是1979年以“逼宫”的手法获得总统职位。他们上台后都得益于石油资源,都因为石油带来的财富提高了个人威望,并辅以高压和强制手段稳定了执政地位。卡扎菲执政了42年,萨达姆执政了24年。
卡扎菲和萨达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之人,这类性格的人大多都很狂妄。俗话说“天黄有雨,人狂有祸”。比如,萨达姆上台后就打了8年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结束不久又发动了入侵科威特战争,导致在海湾战争中被揍。穷兵黩武的结果就是将一个中东地区最富裕的国家带到了深渊之中,以至于在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伊拉克的人均GDP只有不足600美元了,哪里还是那个人均GDP曾高达10297美元的中东地区首富?而与萨达姆相比,卡扎菲的狂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不得不说,卡扎菲确实曾给利比亚带来了一段时期的辉煌。比如,利比亚是北非乃至整个非洲地区最早脱贫的国家,而且,利比亚的教育和医疗是免费的,粮食和生活必须品是有补贴的,住房是象征性的缴费,国内固定电话也是免费的。而早在2009年的时候,利比亚的手机拥有率就达到了103%。
有钱就作可以说是人性中的弱点,而卡扎菲的“作”显然达到了“新境界”。对于卡扎菲来说,只要钱能办到的事情,那都不是事。所以,他用钱砸出了“非洲雄狮”的称号,他用钱赢得了阿拉伯国家“代言人”的身份,他一度用钱获得了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务的话语权资格 ,导致很多阿拉伯国家后来都对其心生厌恶。而“最作”的是,卡扎菲居然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几个大国几乎得罪了遍。这才是他最狂之处,也是其最追悔莫及的错误。
1982年,上台没几年的卡扎菲就废除了与美国的多项石油及贸易协议,算是得罪了美国。而树立“反美”形象后的卡扎菲又寻找到了苏联这座靠山,并从苏联进口了大量先进武器,从而组建了在北非地区不可一世的军事体系。而1988年12月12日发生的“洛克比空难”事件则彻底得罪了美国,同时也将英国也一并得罪了。
1988年12月12日,泛美航空公司的PA103号客机在英国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解体,不仅机上259人全部遇难,还导致地面11人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人,还有13名英国人。经过2年多的调查,美英认定与利比亚有关。这无疑为后来的轰炸埋下了伏笔。
其实,卡扎菲并不是个非常有骨气之人。比如,1991年“靠山”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仍然处于喘息期,力量有所不逮之时,卡扎菲又转向对美国眉来眼去了。1993年的时候,卡扎菲居然肉麻地称呼克林顿为“新世界的救星”。而当看到萨达姆被美国收拾后,胆战心惊的卡扎菲居然言不由衷地“套近乎”称呼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为“我亲爱的非洲妇女”。卡扎菲这种“顺风倒”的做派自然令俄罗斯不爽。
实话实说,卡扎菲那种“穷人乍富”式的张狂自然也不能被礼仪之乡所接受。其次,文明之邦在与苏联交恶期间,卡扎菲也没少力挺苏联。再者,卡扎菲也曾在湾湾问题上挑战过底线。
卡扎菲倒是没有直接得罪过法国,但是,他曾涉嫌用钱介入法国的事情却比直接得罪法国更加令法国上下难以接受。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就是因为此事东窗事发而才被启动调查的。
有爆料指出,2007年法国大选时,利比亚曾以4200万欧元作为政治现金力助萨科齐参选。获胜后的萨科齐则与卡扎菲称兄道弟。在卡扎菲访问法国期间,萨科齐不仅给卡扎菲提供了超高待遇,而且还称呼卡扎菲为“兄弟领袖”。卡扎菲是爽了!可是,卡扎菲却忘了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卡扎菲那张“海阔天空”的大嘴自然不能使萨科齐放心。
在法国率先提出组建欧洲军计划后,为了嘲讽法国的军事能力,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举例当年轰炸利比亚的细节时说漏嘴了。斯托尔滕贝格的言外之意是说在美英等盟友尚未对推翻卡扎菲协调一致之时,法国就急不可待的率先轰炸了!而美英等北约国家也不得不跟进。萨科齐为什么那么急?想来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说,对于一些体量小的国家,本本分分最好,千万别狂到与几个大国“玩心跳”。那样的话,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像卡扎菲和萨达姆这类人的命运轨迹是很难改变的。因为,他们够不上“伟大”,也称不上“枭雄”。一代枭雄霸王项羽尚且知道“无颜见江东父老”。可是,再看看卡扎菲和萨达姆两人在面对国家遭遇侵略时的表现,显然都是在做表面文章。而且,他们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
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和北约轰炸利比亚时,萨达姆和卡扎菲一样的信誓旦旦进行抵抗,可是,当伊拉克的那位宣传部长萨哈夫唇枪舌剑侵略者时,萨达姆早就躲到了家乡提克里特的地道中。而当利比亚的新闻发言人易卜拉欣在北约狂轰滥炸中仍然在尽职尽责时,卡扎菲却躲进了家乡苏尔特的地下排水沟中。看出来了吗?关键时刻他们还是相信自己的家乡,心中显然不是装着整个国家。
不过,从某种程度来说,即便是有了萨达姆的教训,但卡扎菲的遭遇却似乎比萨达姆更惨。一来,萨达姆是落在侵略者美国人手中,尽管最后被绞刑了,但萨达姆毕竟在法庭上有过一番控诉美国的慷慨激昂,也算是解了点心头之恨。而卡扎菲却是落在了自己的民众手中,而这些人不久之前还在高呼卡扎菲的“伟大”。这才是卡扎菲最大的悲哀,也是极大的讽刺。
综上所述,不是卡扎菲不汲取萨达姆的教训,而是不能,因为一贯张狂的卡扎菲放不下的“东西”太多。再者,局势的演变也由不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