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作者:人生觸底反彈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俗話說“兔死狐悲”。而卡紮菲與薩達姆本來就是一類人,他們倆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是各自國家的獨裁者和所在地區的政治強人,他們一樣的嚣張跋扈,一樣的唯我獨尊,一樣的生活奢靡。是以,在薩達姆被美國推翻和搞死後,難免會對卡紮菲有所觸動。不過,由于不願放棄既得利益、放不下臉面等人性弱點,以及“賭一把”的心理,使卡紮菲不可能徹底妥協,并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實事求是地說,薩達姆出事後,卡紮菲已經有所改變。特别是在對待美國的态度上幾乎有了180度的大轉彎。比如,在看到薩達姆被推翻後,卡紮菲做了兩件事。一是緻信聯合國,願意承擔洛克比空難事件的責任,并賠償了27億美元。二是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答應接受聯合國的核查。此外,還有意無意的釋放着對美國的善意,并在2006年與美國恢複了外交關系。然而,卻為時已晚。因為,主客觀因素都注定了卡紮菲的最終命運。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之是以說卡紮菲注定了“不歸路”的命運,既有美國和北約的外在原因,也有卡紮菲自己的個人因素。據卡紮菲的前衛隊隊長曼蘇爾·達奧回憶,在逃亡期間,卡紮菲的處境非常艱難,手機不敢開,隻能躲在沒有電沒有水的隐蔽之地,經常沒有熱飯吃,而且幾天就要轉移一次。

此外,從的黎波裡撤出并逃亡時所帶的350名親兵在轉移過程中大多都陸續逃跑了。是以,不少人勸他投降,但卻都被他拒絕了。最終落得個死前受虐,屍體被展覽,埋葬地點保密的凄慘悲劇。而最窩火的是,居然死在了平時高呼他“偉大政治導師”的群眾手中。

其實,像卡紮菲和薩達姆這類人算不上“民族英雄”,甚至于算不上“枭雄”。因為,一個民族英雄不會那麼張狂、不會那麼奢靡。而如果是“一代枭雄”的話,則懂得進退有度,不會那樣一條道走到黑。

實話實說,卡紮菲和薩達姆充其量也就是個把握住了曆史機遇的政治強人而已。而像這類政治權術者大多都具有多重性格和複雜心理。既想保住生命,又不想放棄既得利益。明知放棄權力就有一線生機,卻又始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着能夠撐過去。是以,他們所謂的“堅持”并不是為了國家利益,而是為了個人的所謂“面子”。最終是各自國家被打得七零八落,自己的個人“尊嚴”也是蕩然無存。

事實上,像卡紮菲和薩達姆這類“政治強人”的最終命運其實早已經注定,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逆轉的。而從某種角度來說,卡紮菲和薩達姆的政治生涯和人生軌迹有着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卡紮菲和薩達姆都是通過不太傳統的方式上台的,卡紮菲是1969年通過軍事政變的方式,而薩達姆則是1979年以“逼宮”的手法獲得總統職位。他們上台後都得益于石油資源,都因為石油帶來的财富提高了個人威望,并輔以高壓和強制手段穩定了執政地位。卡紮菲執政了42年,薩達姆執政了24年。

卡紮菲和薩達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之人,這類性格的人大多都很狂妄。俗話說“天黃有雨,人狂有禍”。比如,薩達姆上台後就打了8年兩伊戰争,兩伊戰争結束不久又發動了入侵科威特戰争,導緻在海灣戰争中被揍。窮兵黩武的結果就是将一個中東地區最富裕的國家帶到了深淵之中,以至于在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争前,伊拉克的人均GDP隻有不足600美元了,哪裡還是那個人均GDP曾高達10297美元的中東地區首富?而與薩達姆相比,卡紮菲的狂就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不得不說,卡紮菲确實曾給利比亞帶來了一段時期的輝煌。比如,利比亞是北非乃至整個非洲地區最早脫貧的國家,而且,利比亞的教育和醫療是免費的,糧食和生活必須品是有補貼的,住房是象征性的繳費,國内固定電話也是免費的。而早在2009年的時候,利比亞的手機擁有率就達到了103%。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有錢就作可以說是人性中的弱點,而卡紮菲的“作”顯然達到了“新境界”。對于卡紮菲來說,隻要錢能辦到的事情,那都不是事。是以,他用錢砸出了“非洲雄獅”的稱号,他用錢赢得了阿拉伯國家“代言人”的身份,他一度用錢獲得了阿拉伯國家内部事務的話語權資格 ,導緻很多阿拉伯國家後來都對其心生厭惡。而“最作”的是,卡紮菲居然将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幾個大國幾乎得罪了遍。這才是他最狂之處,也是其最追悔莫及的錯誤。

1982年,上台沒幾年的卡紮菲就廢除了與美國的多項石油及貿易協定,算是得罪了美國。而樹立“反美”形象後的卡紮菲又尋找到了蘇聯這座靠山,并從蘇聯進口了大量先進武器,進而組建了在北非地區不可一世的軍事體系。而1988年12月12日發生的“洛克比空難”事件則徹底得罪了美國,同時也将英國也一并得罪了。

1988年12月12日,泛美航空公司的PA103号客機在英國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解體,不僅機上259人全部遇難,還導緻地面11人喪生。其中,絕大多數是美國人,還有13名英國人。經過2年多的調查,美英認定與利比亞有關。這無疑為後來的轟炸埋下了伏筆。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其實,卡紮菲并不是個非常有骨氣之人。比如,1991年“靠山”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仍然處于喘息期,力量有所不逮之時,卡紮菲又轉向對美國眉來眼去了。1993年的時候,卡紮菲居然肉麻地稱呼克林頓為“新世界的救星”。而當看到薩達姆被美國收拾後,膽戰心驚的卡紮菲居然言不由衷地“套近乎”稱呼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為“我親愛的非洲婦女”。卡紮菲這種“順風倒”的做派自然令俄羅斯不爽。

實話實說,卡紮菲那種“窮人乍富”式的張狂自然也不能被禮儀之鄉所接受。其次,文明之邦在與蘇聯交惡期間,卡紮菲也沒少力挺蘇聯。再者,卡紮菲也曾在灣灣問題上挑戰過底線。

卡紮菲倒是沒有直接得罪過法國,但是,他曾涉嫌用錢介入法國的事情卻比直接得罪法國更加令法國上下難以接受。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就是因為此事東窗事發而才被啟動調查的。

有爆料指出,2007年法國大選時,利比亞曾以4200萬歐元作為政治現金力助薩科齊參選。獲勝後的薩科齊則與卡紮菲稱兄道弟。在卡紮菲通路法國期間,薩科齊不僅給卡紮菲提供了超高待遇,而且還稱呼卡紮菲為“兄弟領袖”。卡紮菲是爽了!可是,卡紮菲卻忘了有句話叫“伴君如伴虎”。卡紮菲那張“海闊天空”的大嘴自然不能使薩科齊放心。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在法國率先提出組建歐洲軍計劃後,為了嘲諷法國的軍事能力,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舉例當年轟炸利比亞的細節時說漏嘴了。斯托爾滕貝格的言外之意是說在美英等盟友尚未對推翻卡紮菲協調一緻之時,法國就急不可待的率先轟炸了!而美英等北約國家也不得不跟進。薩科齊為什麼那麼急?想來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以說,對于一些體量小的國家,本本分分最好,千萬别狂到與幾個大國“玩心跳”。那樣的話,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像卡紮菲和薩達姆這類人的命運軌迹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他們夠不上“偉大”,也稱不上“枭雄”。一代枭雄霸王項羽尚且知道“無顔見江東父老”。可是,再看看卡紮菲和薩達姆兩人在面對國家遭遇侵略時的表現,顯然都是在做表面文章。而且,他們的做法幾乎如出一轍。

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争和北約轟炸利比亞時,薩達姆和卡紮菲一樣的信誓旦旦進行抵抗,可是,當伊拉克的那位宣傳部長薩哈夫唇槍舌劍侵略者時,薩達姆早就躲到了家鄉提克裡特的道地中。而當利比亞的新聞發言人易蔔拉欣在北約狂轟濫炸中仍然在盡職盡責時,卡紮菲卻躲進了家鄉蘇爾特的地下排水溝中。看出來了嗎?關鍵時刻他們還是相信自己的家鄉,心中顯然不是裝着整個國家。

已經有了薩達姆的教訓,卡紮菲為何仍然未能避免悲劇重演?

不過,從某種程度來說,即便是有了薩達姆的教訓,但卡紮菲的遭遇卻似乎比薩達姆更慘。一來,薩達姆是落在侵略者美國人手中,盡管最後被絞刑了,但薩達姆畢竟在法庭上有過一番控訴美國的慷慨激昂,也算是解了點心頭之恨。而卡紮菲卻是落在了自己的群眾手中,而這些人不久之前還在高呼卡紮菲的“偉大”。這才是卡紮菲最大的悲哀,也是極大的諷刺。

綜上所述,不是卡紮菲不汲取薩達姆的教訓,而是不能,因為一貫張狂的卡紮菲放不下的“東西”太多。再者,局勢的演變也由不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