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石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半左右, 赖宁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 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 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奋不顾身,一次次地冲向火海。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然而,因扑山火而不幸遇难的小英雄赖宁的英勇事迹,却从教科书中删除了,这是为何呢? 赖宁,1973年10月20日出生于四川雅安石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赖宁跟其他所有的小孩儿一样,聪明可爱,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脑子里总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上小学开始,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的骄傲。 他愿意钻研和探索,不仅学业优秀,在其他的兴趣爱好上也是佼佼者。
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他都非常出色。 他有孩子的纯真,也有学者的渊博;他喜欢读书看报,也喜欢背着个榔头去山上敲敲打打,找各种石头,认识各种花草。
小学毕业就获得保送中学的机会,但是赖宁却拒绝了,他还是决定参加统一考试。 于是在全县5000多名小学生中,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当地重点中学。
赖宁曾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整个中国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精神的榜样。然而进入21世纪后,赖宁已被淡化。
赖宁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忽视或隐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们也依然会被他感动。可见,我们看重的是赖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众精神,我们绝不倡导少年儿童用牺牲生命作代价去见义勇为,但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见义勇为。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如今赖宁已经牺牲33年,但他已经从教科书上删除,相应的照片也被撤走。有关学者认为,赖宁精神可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愈加和平、安定,在遇到危险时,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保证自身安全最重要。
在此前提下,再打电话让更专业的人救险, 而且他们更专业,设备更先进,救援效率更高。 孩子们发现险情要及时拨打救援电话,而不是以身试险,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充当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以更有效更安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与保护自己其实并不矛盾,也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