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在革命十分艰难的年代,根据地延安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为点燃心中的那一团星火。1939年冬天,有一位女战士历经千山万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到达了延安。

此时的延安,跟外界猜想的并不一样,生活物资的匮乏并没有击垮这里的同志们,大家在这里其乐融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日子虽然清苦,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这位女战士名字叫曾志,她当年为了反对家里包办的婚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路,心中那份革命的火苗也在燃燃升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她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学校在国共第一次革命期间宣传反抗旧军阀的英勇事迹,她也参与其中,希望为革命尽一份力。

那会,学校里有一位非常杰出的青年,宣传工作做得很好,他看着眼前这位只有十五岁的女战士,心里暗自敬佩,这位青年叫做夏明震,而他的哥哥,就是那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这些故事依然被不断提起,那些革命期间轰轰烈烈的过往,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陶斯亮是曾志的孩子,心中一直有一个疑团,大哥的父亲是谁?后来,她亲口问了自己的母亲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复是: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陶斯亮

曾志的感情经历,蕴含着革命的艰辛

夏家可谓满门忠烈,那首《就义诗》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后来,曾志从学校毕业以后,马上投身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去,她接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在衡阳农民协会担任妇女干事,“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个时候,已经在曾志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久以后,夏明震也被调到这里,担任农民协会的委员长,在长期以来的交往中,二人的关系也渐渐从革命同志中演化出感情,经过组织的批准,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在那个年代,明天永远是一个未知数,这对夫妻的幸福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后来,夏明震担任彬州特委书记,由于国民党已经叛变革命,有组织的煽动起当地的土豪劣绅,他们集结起地痞流氓组建成一支兵团,这也是国民党的惯用伎俩。

夏明震没了解到具体情况,因此在一次开大会的时候,被突然闯入的反革命分子层层包围,在场地位特委同志,全部被残忍杀害,而夏明震牺牲时的状况最为惨烈,他的身上被敌人砍了十几刀,鲜血染红了旁边的土地。

曾志听说了情况以后,急忙向事发现场跑去,那一年她只有十七岁,新婚丈夫就这样牺牲在了自己一旁,她非常的无助。好在,第二天陈毅接任了特委书记,并且派出蔡协民为代表,前往彬州平息这场叛乱。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陈毅

蔡协民非常愤怒,当即带着一千多名红军战士冲入了彬州,这些土豪劣绅搞搞破坏还行,真要论打仗,他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些所谓的兵团便鸟兽作散,一些带头的恶霸当场便被处以极刑。

对于曾志来说,这一天是极为难过的,自己的新婚丈夫眼睛怒目而视,还是她为他合上了眼睛,那会的她非常要强,做出了一个后悔终身的决定:不为丈夫送葬。这是因为,她不希望让外人看到自己眼泪的决堤。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曾志

过了一段时间后,湖南起义爆发,曾志跟着陈毅上了井冈山,因为夏明震已经牺牲了,她便被调往红七师师部,帮助蔡协民处理一些善后工作。

两人的接触渐渐多了起来,蔡协民见多识广,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是个典型的大知识分子,然而人家还能将很多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蔡协民也是有老婆的,还有个三岁多的儿子,不过就是蔡协民率部参加湖南起义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暗自使坏,逮捕了他的老婆和孩子,面对着手无寸铁的母子,国民党反动派竟然下达了处决命令。

而蔡协民听说了这一消息以后,同样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当中,很长时间都没能走出来。两人有的时候虽然是聊天,其中也包含着知道共同经历后的互相同情。

那会,红七师的师长叫邓允庭,他十分欣赏蔡协民的才华,也不想他就这么一直陷入这段记忆中无法自拔,看着蔡、曾两位同志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他便大胆的提议:“我看这两位同志郎才女貌,我们不如为他们牵线搭桥。”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蔡协民

当年冬天,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与此同时,红军正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很多战士食不果腹,曾志和蔡协民又怎么能健康地抚养一个孩子长大呢?

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两人思来想去,最终将孩子送到老乡那里照顾,放在部队里是肯定不行的,敌人动辄扫荡,很多时候都是自身难保,带着孩子也实在不太方便。

这位老乡也正是给曾志接生的大嫂,大嫂正好膝下无子,看到这个孩子出生了,便有事没事就去探望一下,曾志最后下了一个决定:将孩子送给大嫂。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大嫂将孩子取名为石来发,是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能有个发头。

1929年1月,井冈山的气温很低,红军也在这种天气下准备向赣南进发,情况十分紧急,当通知下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即刻动身的时间,所以,曾志并没有去看自己的孩子,便急匆匆地赶路了,这位母亲内心万分悲痛,她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五年之后,蔡协民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他将前往中央苏区参加工作,可这一行动却被叛徒知晓了,他为了名利,赶紧向国民党反动派报告了蔡协民的行踪,特务们很快抓捕了蔡协民。

这位战士在狱中没有吐露一个有用的字,敌人什么严刑拷打都用上了,蔡协民依旧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这一年,他仅仅只有三十三岁。

可能是出于为丈夫报仇的缘故,曾志也渐渐开始接触到了地下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并且组织上缺少女同志,曾志和陶铸假扮夫妻,共同执行各项任务,不过时间一长,二人渐渐有了感情,组织也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结为正式夫妻。

陶斯亮于1941年出生在延安,由于当时她的父母正在前线领导游击战争,她一出生便有保姆照顾。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困扰女儿多年的疑问,终于揭开

年仅17岁的曾志,便目睹了自己新婚丈夫被残害时的惨状,仅仅几年的时间,第二位丈夫再次遭受了酷刑,这些记忆一直停留在她的记忆深处无法散去。陶斯亮后来明白了很多事情,只是一直不愿跟母亲提起。

1988年,距离曾志离开彬州已经有六十年的时间里,当年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专程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找夏明震的墓,当年由于自己争强好胜,才没有送丈夫最后一程,如今,她想了却这一番心愿。

起初的时候,有人说夏明震的墓碑埋在文庙附近,可现在这座庙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笔直的马路,老人在日记本中写下了很多话,也为当年自己没去送丈夫最后一程而感到后悔。

十年弹指一挥间,彬州政府为了纪念湖南起义七十周年,特意为夏明震同志立了一块墓碑,此时的曾志身体状况已经十分不好了,陶斯亮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立马决定代替母亲出席这次活动,墓碑上刻着夏明震同志的生平,那一段段往事,再次被揭开。

其实,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疑问困扰在陶斯亮的心头,那就是大哥石来发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呢?最初与母亲结婚的是夏明震,如果石来发是夏明震的遗腹子,那么大哥的出生日期也正好能吻合。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母亲曾志也从来没有提及过这些事情,陶斯亮之前也并没有问过,在了解了那一段历史后,她觉得,无论孩子是夏明震的或是蔡协民的,这些根本也都不重要了,无论如何,大哥也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这就足够了。

在曾志重病期间,陶斯亮突然换了一种想法:夏家满门忠烈,几乎全部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那句《就义诗》如今也出现在学校的课本当中,如果夏家有后人,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呀。

最后,带着这样的思绪,陶斯亮决定一探究竟,她轻轻走到床边,问母亲:“妈妈,您一定要回答我一个问题,我的父亲还有我,可夏家几乎是全部牺牲了,他们都那么年轻,还没来得及留下后代,如果大哥是夏家的后代,是一种怎么样的安慰呀!”

母亲陷入了沉默,过了许久,才转过头来对陶斯亮说:“石来发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困惑多年的问题突然解开,悬在陶斯亮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看来,夏明震牺牲了,还有后来人!而且,当年蔡协民是知道的,他也并没有选择告诉石来发,所以这件事在当时便成为了一段谜团。

遗憾的是,也就是那一年,曾志因为疾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岁,陶斯亮按照母亲生前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带到了井冈山,一块小小的墓碑概括了曾志奋斗的历程: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