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儿,解放战争末期,原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第51军军长刘昌义被聂凤智以萝卜刻的一枚大印,劝说起义成功,建国后还担任过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而当时在中原野战军中,也有一位和刘昌义几乎同名的将军,后来建国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而他就是刘昌毅、

刘昌毅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家里是佃农,由于比较贫穷,刘昌毅只念了三个月书就不得不去学裁缝糊口,土地革命时期,刘昌毅跟随家乡十数个同乡参加了红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想跟的同乡中,有一个癞痢和一个麻子,招兵处不收,刘昌毅反问道:癞痢麻子就不革命?说的招兵处哑口无言,后来同意了他们参军入伍。
不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际上后来这些参加红军的人中,唯一走到最后的就只有刘昌毅一个人,不过刘昌毅参加红军以后,打仗十分勇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没过多久就升任排长,直至长征结束,刘昌毅已经升任红27师团长,并率部走上了抗日战场,1944年日军侵略河南,截断了我军各地的根据地的联系,当时河南军区令刘昌毅率领第六支队南下豫西,在伏牛山一代与日伪军激战8个月,歼敌8000余人。
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为了避免冲突,刘昌毅率部离开豫西,所部编入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刘昌毅本人任第三旅旅长,中原突围中,刘昌毅率领第三旅作为南路的前卫,为掩护全军撤离立下了汗马功劳,并率部挺进鄂西北建立根据地,为了吸引敌人的主力,刘昌毅率领鄂西北军区独立旅付出了重大牺牲,敌人对其恨得咬牙切齿,并悬赏5万大洋要他的脑袋。
也因为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剿,到1947年2月刘昌毅率领的部队已经不足千人,更为关键的是,就连随军所携带的电台都已经损毁,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刘昌毅率部又重返大别山,并在鄂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直至刘邓挺进大别山后,刘昌毅率领的部队才与主力部队汇合,刘邓首长高度赞扬了刘昌毅在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奋战的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刘昌毅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连中5发机枪弹,腮帮子都被打穿血流如注,当时考虑到伤势,上级要求刘昌毅到后方休养,但刘昌毅却拒绝了,仍然坚持奋勇拼杀。1955年9月刘昌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刘昌毅在战争年代,打仗勇猛异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天大的事儿,在他这儿也都能冷静地面对,因此总是能在危难关头,做出正确的抉择。
建国后刘昌毅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许世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喜欢喝酒,后来丁盛继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后,刘昌毅因为年龄偏大的缘故,改任南京军区顾问,处于半退休的状态。
1978年冬,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负责对越反击战,又想起了这位老战友,在许世友的建议下,当时刘昌毅以64岁的年龄出任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虽然是对战友的信任,但许世友心里犯嘀咕,究竟当年这位战友还有没有战争年代的血性,还能不能打。
刘昌毅到广州后,许世友摆酒接风,席间两人连干了四瓶茅台,喝完了以后,许世友问还能喝不,刘昌毅把脖子一梗说到:当然还能喝,许世友因此断定,这位老战友雄风仍在。刘昌毅因此而在宾馆宿醉两天,1979年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亲临一线,我军集中数倍的炮火猛轰炸,万炮齐发,所有人都很高兴,唯独刘昌毅阴沉着脸,后来命令参谋长周德礼停止打炮,一问之下才知道,刘昌毅是嫌打空炮,毕竟敌人不傻,第一炮下去人就躲起来了。
打完仗以后,刘昌毅回到广州,许世友又摆酒接风,两人又你一杯我一杯喝起来了,这一次刘昌毅喝多了,晃晃悠悠躺在沙发上,许世友问了一句,还能喝不,刘昌毅一听,将沙发扶手猛一拍:“我坐在这里休息一下,还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