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妙品 | 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北宋李之仪行书《汴堤帖》纸本;纵28.3,横3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有宋荦审定、淞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鉴赏等。《汴隄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

此帖笔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诗人或词人工书法,往往书卷气甚浓,正所谓:字有诗书气自华。

【释文】

之仪再拜启:自汴堤瞻近,遽复累年。一曾于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风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乐寿(属河北省)人。北宋元丰年间登进士第,曾为苏轼知定州时的幕宾,历枢密院编修官、原州通判。元符中,监内香药库(管理香药库的官)。宋徽宗时期因为给范纯仁遗表作行状(人物传记),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遂居姑熟(今安徽省芜湖),又自号姑溪居士,后徙唐州(今河南泚阳),至朝请大夫。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擅长作词,毛晋《姑溪词跋》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

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中,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李之仪的佳作也确实达到自追高格的境界,如《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且被前人多并称。

清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

李之仪善文章,尤工尺牍,苏轼谓之“如刀笔三昧”。《四库全书》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

李之仪以一首《卜算子》为家喻户晓,可谓名副其实。

北宋李之仪行书《汴堤帖》超清欣赏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妙品|劲媚:他尤工尺牍,苏轼赞之“如刀笔三昧”

书法 发现心灵的美好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心游万仞 精骛八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