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彝山雄鹰乐队:欢乐彝族年MV

▌来源:腾讯视频

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3天的年过完以后,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块的猪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块),酒、糖、千层饼、炒面、鸡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个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节的快乐之中。彝族年是彝族人的传统节日,是特色的彝族文化。

各地区过彝族年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多数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决定。最早不得提前于新历的十月前,最迟不超过次年新历的元月底,总之,在汉族的春节以前必须过彝族年。

彝族年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汉文献关于彝族年的最早记载是唐代。南诏时期骠信《星回节》有“不觉岁月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的记载。五代《玉溪编事》也记载有:“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之星回节。”

彝族年节的周期是三天,但是在正式过年前,就开始了敬祭祖灵和敬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这个仪式叫“九龙几”,由于音译异写的差别,有的异写为“觉龙几”“炯洛基”“觉洛基”等,有人意译为“换年祭”或“迎祖仪式”。作为正式过年的前一天举行的迎祖仪式“九龙几”,由男性家长主持,参加者为家中全体成员,一般在傍晚举行。其核心内容是迎接祖先与儿孙团聚,表达子孙的孝敬,并祈求祖先赐福,共同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彝年节。彝族民众信奉万物有灵,家家供奉祖先灵牌“玛都”。届时,家家户户掸尘除秽,穿上新装,相聚于火塘边,由主持者手捧鸡肉、猪肉和酒等祭品面向“玛都”念诵祭辞,然后将祭品敬献祖灵。献祭品的内容在各地、各家有所不同,有杀猪祭的,有杀鸡祭献的,也有用豆腐、腊猪肉等祭祀的。彝族认为,祖上多代为工匠、英雄、毕摩的,他们会变成护佑神福佑于人。如果这些神灵不悦,同样会为难家人。因此,换年祭仪式时也要及时让他们曾使用的物品归位,放置家中供奉位上,一同享祭。

节日早晨,青年人鸣枪、放炮;妇女们唱着吉祥歌,舂糍粑,做苦荞馍,大家吃过糍杷和苦荞馍后,纷纷打扫庭院、房屋,杀猪宰羊,准备坨坨肉等食物,并要“迎接”祖先回家过节。饭后,中年男子成群结队到各家祝贺新年。每到一家,就吼几声,意思是告诉主人,串门的人们已经到来。进入院内,大家又吼几声,再进人主人的屋子,主人要拿出酒来招待大家,喝完后,主人再取出白酒,大家又高兴地吼几声,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又拿出好酒,人们便狂呼起来,赞美主人的大方。妇女则留在家里,招待来访的亲友和客人。

年节期间,小伙子身穿黑色斜襟上衣,头包帕布,结英雄结,右耳戴黄色或红色耳珠。姑娘们穿大襟上衣,多褶长裙,衣边镶多层色布,包头或头顶的方帕。大家聚集一起,伴随着口琴、月琴、胡琴和芦笙的音调歌舞,荡秋千,转“磨儿秋” (在地上立一根直径约五十厘米高约一米的柱,顶端小一点。然后取一条同木柱一样大,长约六米的横杆,中间凿一个圆洞,并把横杆安在木柱顶端上。横杆顶端各坐一人或二人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借蹬力使横杆旋转。人借蹬地时弹起的一瞬间,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蹲斗”(彝语叫“瓦布吉则”),意思是雄鸡斗架。参加比赛的人只能蹲着,两只手掌合拢于胸前,似雄鸡昂头状,两人用力打撞,谁的手臂先着地,谁输)。同时,还在村寨平坦的坡上举行赛马、射箭、角力等活动。方圆数十里的彝族人民扶老携幼赶来观看。

彝族年是彝族远古文明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彰显了彝族对于祖先的敬仰之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敬老爱幼、欢乐祥和的思想理念,充分体现在节日之中。彝族年丰富繁杂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人伦规范、风俗礼制、服装民俗、审美情趣、禁忌事宜等诸多文化内容。透过这些朴实生动、自古相承的生活场景和人文信息,可探究彝族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变迁的轨迹,对于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