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清士兵身上的“兵”和“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相差悬殊

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之间都有着尊卑等级的观念,所以每个人身上所穿的行头大抵都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从配饰上来看,还是在衣料和颜色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分。你就比如说白居易,当年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的小官时,一身紫色的官服便被收回,只留下一袭青衣,这才有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名句。

大清士兵身上的“兵”和“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相差悬殊

不仅仅是在官场上,即使是在军队中也同样如此,不同的衣服表明了不不同的身份,你比如说清朝军队中士兵身上有的印着“兵”字,有的印着“勇”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地位却千差万别,今天咱么就来讲讲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差别。

大清士兵身上的“兵”和“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相差悬殊

首先咱们来看看身着“兵”字的士兵,他们大部分都是旗人,上代不是打鱼的就是狩猎的,后来从军跟着顺治帝进了关,这才让他们的身份得到了转变,从此成了清朝正规军。他们不再需要进行任何劳作,终身都是兵,享受国家给予的相应待遇,工作也很简单,不是在皇宫周边看大门,就是驻守在各个城池之中,免去了野外住兵营之苦。即使他们老去了,他们还可以从自己家里面选择一个孩子来承袭他的职位,所以一人当兵,全家不饿,这就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清士兵身上的“兵”和“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相差悬殊

可就是这些老爷兵们,他们领着军饷不干事儿,整天除了装模作样的上完班以后,下班就是遛鸟玩牌,平时也不训练,所以清朝正规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竟然连那些造反的农民都打不过。裁撤他们吧,毕竟都是满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呢,所以清朝想到了一个办法,招募乡勇。

大清士兵身上的“兵”和“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相差悬殊

所以,当我们看到印有勇字的清朝士兵时,我们第一要清楚,他们不是正式编制,只是临时合同工,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协警,帮助正式警察一同去处理问题的人。由于清朝的正规军越来越难以胜任剿贼的工作,所以这部分事宜都由乡勇来做。乡勇来源于各个地方,由当地的长官司令直接招募,乡勇不享受国家的“五险一金”,他们只有微薄的饷银,而且居住环境也比较差,一般都是在城外的兵营里面。乡勇具有临时合同工性质,一旦这个战争结束了,那么他们也将会就地遣返回家,等到下一次又有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可以被重新招募。

大清士兵身上的“兵”和“勇”,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相差悬殊

虽然乡勇待遇没有那么好,但是他们打起仗来绝对比那些正规军强多了,悍不畏死而且穷凶极恶。剿灭捻军,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他们来作为主力,清朝统治者发现了他们的可用之处,所以到清后期乡勇也慢慢转为正规军,一部分还成为了新军,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然而这都是徒劳无功的事情,怪就怪清政府重用他们实在太晚了,这时候的大清帝国已经像是一座高空中的阁楼随时都在摇摇晃晃,只要有一阵风吹顷刻间就轰然崩塌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