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喜剧,现在到了红利最高的时代。

凡是能让人笑就可以名利双收,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可是对于一个喜剧作品来说,光好笑就够了吗?作品本身要不要有意义?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得分大多数人和少部分人。

这个多和少又得分两个层面,一是普通观众与专业观众,二是创作者和资本,立场和目的不同,喜剧作品的定义则不同,好笑与有意义便有了差异。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好笑的喜剧就没意义吗?答案是否定的。

喜剧以“喜”开头,以“剧”结尾,也就是说剧情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喜”这个概念。

让观众笑了之后,才能让观众继续笑或变成哭,这个笑可以是黑色幽默,这个哭可以是悲喜交加。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如宁浩的喜剧都是从大笑、冷笑、陪笑,到嘲笑和苦笑,从笑的递进与不同含义诠释何为有意义的喜剧。

不论是《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还是《无人区》、《心花路放》,最开始都是让人笑,后面才让人心酸。

他就像一个“鬼手裁缝”,把被我们扯得七零八落的现实在他的电影里缝合起来,这种缝合看似无章,其实都是欲望难以实现的悲凉。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宁浩在采访中说过:

“我觉得喜剧其实是一种批判,笑声是一种批评,人们看到值得批评的事情往往会发笑。”

由此可见,阴郁喜剧、社会喜剧、即兴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轻喜剧与闹剧,得先好笑。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好笑不是衡量一部喜剧的标准,但是确定作品是不是喜剧的标准。

所以“笑”有意义,因为它定义了喜剧,因为喜剧的九种类型都包含了“喜剧”二字。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那么,这个有意义指的是什么?

有意义指的是反思与思考,透过一部作品,从中得到些什么,而不是单纯地哈哈一笑。

正如《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样,都是抗日剧,都是好作品,可两者的思想却不一样。

《亮剑》是爽剧,让人看着痛快,不用动脑子;《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思考剧,让人看着不舒服,需要动脑子。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据此再来分析好笑和有意义。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喜剧电影、综艺都是消遣品,看它们就是为了图个安逸,求个舒服,因为思考会让人累。

对于少部分专业观众来说,喜剧该有内涵,不该是洒狗血,没有什么营养,因为作品不是为一时而是为经典。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这就引出了喜剧的主要类别,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看时觉得好笑,看完后大脑却空无一物,与阅后即焚同类。

第二种,通过喜剧作品刻画生活的苦辣,令观众感同身受;第三种,于笑声中见悲悯,将苍凉精神内核包在密集的笑点之下。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对于创作者和资本来说,他们会选择哪一种?

好笑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获得当下的热度和快钱,但作品可能会被肤浅的评价淹没。

而有意义的喜剧,可能会拒绝一部分观众,无法与观众共情,导致钱包变瘪,但日后会收到潮水般的好评。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要名还是要利?就当下的环境来看,资本逐利,基本都选择了做第一种喜剧。

如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先用《唐人街探案1》奠定基调,再用《唐人街探案2》拉高票房,后祭出《唐人街探案3》收割。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当电影的口碑被观众反噬后,他们会尝试向生活喜剧靠拢,也就是第二种喜剧。

只是他们创作的根依旧没变,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他们用来粉饰的外衣,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

如周星驰的《美人鱼》,环保是电影的噱头,闹剧是片子的核心,开头和片尾的环保呼吁是片子本身质量不佳的掩饰。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他们的本质还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留下一部值得说道的作品。

正是因为创作者的懒惰、资本的投机、观众的纵容,让现在的喜剧只停留在好笑,失去了有意义。

所以“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才值得被拿出来讨论。

因为现在的创作者忘了作品的本质,那就是把作品做“好”是基础,之后才可以谈论好笑与有意义,而现在完全本末倒置了。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那么好笑和有意义能够兼得吗?当然可以养一只会抓鱼的熊。

可是能做到两者兼顾太难了,华语电影诞生这116年来,这样的好作品不多,直到70年代,华语电影才开始慢慢多元化。

这时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戏曲形式、样板戏形式与苦大仇深,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追求便向享乐过渡,喜剧迎来了发展期。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许冠文的《半斤八两》、严开顺的《阿Q正传》,都属于黑色幽默。

周星驰后来居上,从《武状元苏乞儿》到《西游降魔篇》之间的周星驰,他的作品都是好笑和有意义兼有。

只是《西游伏妖篇》后,周星驰还是那个周星驰,但他的作品已经不是第三种喜剧了,而是赚快钱的第一种喜剧。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其实,这种好笑、有意义并存的好作品,世纪之交,上下六年来回,内地有很多。

如各种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地下交通站》。

电视剧也有不少,如《马大帅》、《喜耕田的故事》、《夜深人不静》、《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电影也不遑多让,《落叶归根》、《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疯狂的石头》。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可如今,为什么闹剧越来越多了?

因为上个世纪,好笑和有意义同样重要;九十年代,好笑重要,有意义次之。

2000年到2008年,好笑和有意义同样重要;2008年到现在,好笑重要,有意义无关紧要。

对于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来说,“好笑”和“有意义”哪个更重要?

这种变化是怎么造成的?

与演员有关、与编剧有关、与导演有关、与观众有关、与市场有关。

时代的更替变化使得对喜剧的定义不同,或许若干年后,喜剧又回到了本来的样子,不止追求好笑,还强调有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