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Weekly</b>
缅甸因为一场历史性的选举备受瞩目,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就把目光投向了这片奇异的东南亚土地。跟随他的足迹,把政治上的纷纷扰扰抛在脑后,不经意发现,原来缅甸这么美。

位于曼德勒以北350公里的江边小城杰沙(Katha),是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做皇家印度警察时的最后一站,他回到英国几年后,以这里为背景,写下了《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缅甸岁月》主人公——青年约翰•弗洛里(John Flory)几乎就是作者奥威尔的写照,他怒斥自己的生活“一年又一年,坐在狭小的俱乐部里”。书中描绘了一群英国人相聚在欧洲人俱乐部,整日饮酒,排遣内心无法言说的寂寞。
书中提到的欧洲人俱乐部
这个仅限白人的俱乐部就在书中化名为“凯奥克他达”(Kyauktada)的杰沙,小说中的俱乐部如今已经变为农业合作社,而小说中美丽的风土人情,却依然在这座安静的小镇中上演。
奥威尔故居
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提到,杰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北缅城镇,从马可•波罗时代一直到1910年,之间就没多大变化,要不是由于此地作为铁路终点十分方便,恐怕还要在中世纪的迷梦中再睡上一百年”。现在的杰沙依旧是一座闭塞的北部小城,和缅甸其他热门旅游城市不同,它是最难到达的地点之一,也因此外国游客罕至。
乡村小道中的妇女
放学回家的少年
杰沙河畔村落
很多奥威尔的忠实读者会乘坐来往于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上不定期的游船去到杰沙,他们惊喜地发现,在这条缅甸的母亲河上收获到了意外的美丽。两岸连绵不绝的山丘,长着旺盛的荆棘和凤尾竹,静谧中透露出一派草莽之气。
1924年,奥威尔曾被派遣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负责犯罪现场取证与调查工作。江边的村庄,鲜有人打扰,显得格外清净。这里的人们多以打鱼为生,伊洛瓦底江中的江豚还会帮助渔民捕鱼,渔民拉动渔网时,江豚会猛咬住试图挣脱的鱼,与渔民分享成果。
伊洛瓦底江上的渔民正在捕鱼
江面时而出现的江豚
乘船到达杰沙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场景还和书里写的一模一样。奥威尔写到过一个早市,在那里,“柚子挂在绳上,仿似绿色的月亮”,“绑成捆的脆鱼干”,“切开的鸭子像火腿般熏好”,还有“柳条笼子里唧唧叫的小鸡”。现在,这样的早市在杰沙还有很多。
杰沙早市里的贩鱼摊
农贸市场里帮忙守摊的孩子
克钦小镇杰沙旁还有一座朴素的杰沙寺,其没有过于宏伟的建筑,却一直守候着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这座寺院只有一两位僧人,虽然寺庙不大,雕工却异常精美。
寺庙内部金色闪耀
位于杰沙寺内的杰沙塔,寄托着村庄人民最虔诚的信仰。每一位来到寺庙的村民,都会向着佛塔虔心叩拜。
杰沙塔塔顶
但是小城镇的生活冗长而乏味,奥威尔曾在书中感叹:“哦,仰光之旅多么欢乐啊!一路飞奔,去书店搜寻来自英格兰的最新小说,在安德森饭店享用大餐,有牛排、黄油,这些放在冰块上辗转八千英里越洋而来的美食啊,还有妙不可言的美酒!”
仰光(Yangon)是一座充满浓郁东方民族色彩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建筑与传统白尖顶、黑柏油漆的木屋交错排列。佛塔、寺庙遍布,其中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被称作仰光的地标性建筑。
瑞光大金塔,纯金铸成,顶部有7000多粒宝石
除了大金塔,漫步仰光街头,很多市民穿着色彩鲜艳的纱笼和拖鞋,车辆会为神鸟乌鸦让路。这里少有大城市的喧嚣繁闹,到处是鲜花和绿色植物。
身穿纱笼的缅甸少女
作家埃玛•拉金(Emma Larkin)在她的著作《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中说,奥威尔创作的不只是一部小说,他的小说三部曲《缅甸岁月》《动物庄园》《1984》预言了缅甸的发展轨迹。奥威尔让更多人对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东南亚国家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