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Weekly</b>
緬甸因為一場曆史性的選舉備受矚目,而早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就把目光投向了這片奇異的東南亞土地。跟随他的足迹,把政治上的紛紛擾擾抛在腦後,不經意發現,原來緬甸這麼美。

位于曼德勒以北350公裡的江邊小城傑沙(Katha),是喬治•奧威爾在緬甸做皇家印度警察時的最後一站,他回到英國幾年後,以這裡為背景,寫下了《緬甸歲月》(Burmese Days)。
《緬甸歲月》主人公——青年約翰•弗洛裡(John Flory)幾乎就是作者奧威爾的寫照,他怒斥自己的生活“一年又一年,坐在狹小的俱樂部裡”。書中描繪了一群英國人相聚在歐洲人俱樂部,整日飲酒,排遣内心無法言說的寂寞。
書中提到的歐洲人俱樂部
這個僅限白人的俱樂部就在書中化名為“凱奧克他達”(Kyauktada)的傑沙,小說中的俱樂部如今已經變為農業合作社,而小說中美麗的風土人情,卻依然在這座安靜的小鎮中上演。
奧威爾故居
奧威爾在《緬甸歲月》中提到,傑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北緬城鎮,從馬可•波羅時代一直到1910年,之間就沒多大變化,要不是由于此地作為鐵路終點十分友善,恐怕還要在中世紀的迷夢中再睡上一百年”。現在的傑沙依舊是一座閉塞的北部小城,和緬甸其他熱門旅遊城市不同,它是最難到達的地點之一,也是以外國遊客罕至。
鄉村小道中的婦女
放學回家的少年
傑沙河畔村落
很多奧威爾的忠實讀者會乘坐來往于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上不定期的遊船去到傑沙,他們驚喜地發現,在這條緬甸的母親河上收獲到了意外的美麗。兩岸連綿不絕的山丘,長着旺盛的荊棘和鳳尾竹,靜谧中透露出一派草莽之氣。
1924年,奧威爾曾被派遣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負責犯罪現場驗證與調查工作。江邊的村莊,鮮有人打擾,顯得格外清淨。這裡的人們多以打魚為生,伊洛瓦底江中的江豚還會幫助漁民捕魚,漁民拉動漁網時,江豚會猛咬住試圖掙脫的魚,與漁民分享成果。
伊洛瓦底江上的漁民正在捕魚
江面時而出現的江豚
乘船到達傑沙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場景還和書裡寫的一模一樣。奧威爾寫到過一個早市,在那裡,“柚子挂在繩上,仿似綠色的月亮”,“綁成捆的脆魚幹”,“切開的鴨子像火腿般熏好”,還有“柳條籠子裡唧唧叫的小雞”。現在,這樣的早市在傑沙還有很多。
傑沙早市裡的販魚攤
農貿市場裡幫忙守攤的孩子
克欽小鎮傑沙旁還有一座樸素的傑沙寺,其沒有過于宏偉的建築,卻一直守候着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們。這座寺院隻有一兩位僧人,雖然寺廟不大,雕工卻異常精美。
寺廟内部金色閃耀
位于傑沙寺内的傑沙塔,寄托着村莊人民最虔誠的信仰。每一位來到寺廟的村民,都會向着佛塔虔心叩拜。
傑沙塔塔頂
但是小城鎮的生活冗長而乏味,奧威爾曾在書中感歎:“哦,仰光之旅多麼歡樂啊!一路飛奔,去書店搜尋來自英格蘭的最新小說,在安德森飯店享用大餐,有牛排、黃油,這些放在冰塊上輾轉八千英裡越洋而來的美食啊,還有妙不可言的美酒!”
仰光(Yangon)是一座充滿濃郁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現代化建築與傳統白尖頂、黑柏油漆的木屋交錯排列。佛塔、寺廟遍布,其中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被稱作仰光的地标性建築。
瑞光大金塔,純金鑄成,頂部有7000多粒寶石
除了大金塔,漫步仰光街頭,很多市民穿着色彩鮮豔的紗籠和拖鞋,車輛會為神鳥烏鴉讓路。這裡少有大城市的喧嚣繁鬧,到處是鮮花和綠色植物。
身穿紗籠的緬甸少女
作家埃瑪•拉金(Emma Larkin)在她的著作《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中說,奧威爾創作的不隻是一部小說,他的小說三部曲《緬甸歲月》《動物莊園》《1984》預言了緬甸的發展軌迹。奧威爾讓更多人對這個帶着神秘色彩的東南亞國家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