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谭婧

很多人都知道,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花县建县,在长达263年的时间里,花县的县址在花山镇的花城,1950年4月28日,花县人民政府迁到了花山镇洛场村。1955年9月,才迁到新华市(今新华街)。当年为什么会把县址迁到洛场村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这条村子有什么魅力呢?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花山洛场村,是花县著名的侨乡。近代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鸦片战争后,成千上万的花县人远渡重洋,赴海外打工谋生。根据《花县志》的记载,这些华侨或是以“卖猪仔”的方式、或是作为契约华工、或是以家庭移民的方式渡洋。在花山的洛场村,很多人背井离乡不怕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谋生。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清政府倒台后,许多华侨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参与建设。当时的花县山匪猖獗,富贵的华侨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肥猪肉”,可是能成功的华侨自然也是聪明人,为了抵御山匪,就把自己的宅子建成防御性高的住宅。有书记载:“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这便成了现在的碉楼。这些碉楼在洛场村为县址的时候曾经作为办公场所存在。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据《洛城村村志》记载,现存碉楼有45座。

花城村作为县址的时候,遭遇日军多次轰炸花城村,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迁回花城。解放战争,国民政府根本腾不出手修葺花城村。1948年7月,花县县政府才迁回花城筹建县城,暂借附近的西潭村张建若书院(俗称张氏宗祠)办公。但是此时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别说修葺县址,自身都难保。1949年10月13日,国民党败退,花县解放。1949年10月22日,花县人民政府成立,谢光任花县第一任县长,县政府设在花城西坛村张家祠。可是此时的花城办公条件落后。使得政府考虑迁县址的事情。

终于在1950年4月18日,花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把县址迁移到洛场村。因为当时洛场村作为侨乡,发展属于领先地位,而且空置的碉楼适合用作办公场所,位置在花山镇东部,交通方便,更重要的是洛场村离花城村较近,迁移的话不会太麻烦。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现今的洛场村虽然已经不是县址了,现在走进洛场村仍然可以见到县政府旧址。现在政府所在地位于迎宾大道的花都广场上,办公环境,早已经今非昔比。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建国不久,百废待兴,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一座普通的两层民房,就是政府办公的地方。2013年,由县政府组织,将已经残损的旧址翻新,希望所有人都能记住洛场村作为县址存在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直到1955年9月,县政府出于考虑和办公需求,就将县址迁到新华至今。

上世纪50年代县址迁此,告诉你这条村子的魅力在哪里?

现在的洛场村有着独特的碉楼,悠久的侨乡文化,依然吸引着许多人。历史曾经带给它创伤,但也带给它不一样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