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隔壁“琼斯”

就像中文“老王”一样,英语里也有一些姓氏会引发特殊的联想。今年“双十一”,英国《独立报》刊登一篇文章说,这场购物狂潮显示新生中产阶级的梦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深刻的组成部分,这与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赶上琼斯家》)描绘的美国不无相似之处。Keep up with the Joneses是1913年至1940年在《纽约世界》等报刊连载的漫画,主人公麦吉尼斯一家为挤进上流社会而拼命仿效富有的邻居琼斯家。后来,这就成为一个习语,指的是想方设法要像周围人一样有钱或成功。琼斯这个姓也就用来指代喜欢炫富的邻居、时髦的圈里人。

心理学家说,比较是人类的天性。但普通人不会与比尔·盖茨或巴菲特比,而是跟自己最直接的参照群或相关群(reference group)比,包括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大概在150人左右。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上世纪80年代打破了经济学的一条重要假设:人们总会选择财富的最大绝对值。研究显示,我们宁愿赚5万块生活在别人赚4万块的社区,而不愿赚10万块但生活在别人赚15万块的社区。

比较可能源于生存机制。远古时代的人类结成小群体活动,对食物和配偶的争夺相当直接,因此排序问题比较急迫。现代社会,人类不会因为邻居吃得多就自己没东西吃,但这种思维机制在本质上却没有改变。因为生存和繁殖仍然是植入基因的目标,所以男男女女仍然会在与这两大目标相关的领域储存精力去进行比较。就像饶舌歌手Young MC说唱的:If you got no money and you got no car, then you got no woman, and there you are(如果你没钱也没车,那你只能打光棍,啥也甭说了)。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广告无处不在,时刻向路人甲乙丙丁展示着理想的住宅、理想的假期、理想的皮肤、理想的身材、理想的男友/女友、理想的孩子……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投资(消费)。这是一项永远在进行的事业,因为不断有新款产品推出。 适度的比较或不满足可以给人干劲,去努力做到更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也推动社会进步。但过度比较却可能是病态,带来嫉妒、焦虑甚至仇恨等负面情绪。“不能输在起跑线”营造的紧张气氛就是一个例子。小孩一出生,比较就接踵而来。比个头、比相貌、比说话早晚、比会说几种语言、比掌握几种特长、比幼儿园、比学校、比成绩、比工作、比收入、比婚恋、再比小孩……比来比去,变成了为比而比。人生变成一系列数字或指标,当事人感受如何、幸福与否倒成了不相干的东西。(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