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中文“老王”一樣,英語裡也有一些姓氏會引發特殊的聯想。今年“雙十一”,英國《獨立報》刊登一篇文章說,這場購物狂潮顯示新生中産階級的夢想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深刻的組成部分,這與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趕上瓊斯家》)描繪的美國不無相似之處。Keep up with the Joneses是1913年至1940年在《紐約世界》等報刊連載的漫畫,主人公麥吉尼斯一家為擠進上流社會而拼命仿效富有的鄰居瓊斯家。後來,這就成為一個習語,指的是想方設法要像周圍人一樣有錢或成功。瓊斯這個姓也就用來指代喜歡炫富的鄰居、時髦的圈裡人。
心理學家說,比較是人類的天性。但普通人不會與比爾·蓋茨或巴菲特比,而是跟自己最直接的參照群或相關群(reference group)比,包括親戚朋友、同僚同學等——大概在150人左右。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在上世紀80年代打破了經濟學的一條重要假設:人們總會選擇财富的最大絕對值。研究顯示,我們甯願賺5萬塊生活在别人賺4萬塊的社群,而不願賺10萬塊但生活在别人賺15萬塊的社群。
比較可能源于生存機制。遠古時代的人類結成小群體活動,對食物和配偶的争奪相當直接,是以排序問題比較急迫。現代社會,人類不會因為鄰居吃得多就自己沒東西吃,但這種思維機制在本質上卻沒有改變。因為生存和繁殖仍然是植入基因的目标,是以男男女女仍然會在與這兩大目标相關的領域儲存精力去進行比較。就像饒舌歌手Young MC說唱的:If you got no money and you got no car, then you got no woman, and there you are(如果你沒錢也沒車,那你隻能打光棍,啥也甭說了)。
在大衆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顯性或隐性的廣告無處不在,時刻向路人甲乙丙丁展示着理想的住宅、理想的假期、理想的皮膚、理想的身材、理想的男友/女友、理想的孩子……而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投資(消費)。這是一項永遠在進行的事業,因為不斷有新款産品推出。 适度的比較或不滿足可以給人幹勁,去努力做到更好,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也推動社會進步。但過度比較卻可能是病态,帶來嫉妒、焦慮甚至仇恨等負面情緒。“不能輸在起跑線”營造的緊張氣氛就是一個例子。小孩一出生,比較就接踵而來。比個頭、比相貌、比說話早晚、比會說幾種語言、比掌握幾種特長、比幼稚園、比學校、比成績、比工作、比收入、比婚戀、再比小孩……比來比去,變成了為比而比。人生變成一系列數字或名額,當事人感受如何、幸福與否倒成了不相幹的東西。(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