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红军长征的故事想必大家听过不少,飞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万里长征的艰辛普通人无法忍受。

当年红军长征队伍中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子弟,他们中有的地位尊贵,有的出身寒门,有的家境良好,有的无父无母。无论是何种身份,当他们投身长征任务之时,就已经做好了面对艰苦环境的准备。

然而外在的环境已经如此恶劣,有一个人的长征之路却比其他人辛苦百倍,这个人就是廖承志。当时廖承志因为指出张国焘"Z"倾错误,被冠上"特务"的罪名,加上当时人们质疑他背后强大的家庭背景。就这样,年仅25岁的廖承志被带上手铐,开始了长征之路。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作为名门之后,廖承志从小在富足环境中长大,他既没有挨过饿,也没有受过冻,更不用说带着手铐翻山越岭行万里路。而一次长征之行,让他尝遍了所有艰辛。好在他坚韧不拔,拥有雄心壮志,最后从这场历险中走出来了。

廖承志,民国四大公子,出生于国民政府元老之门,父亲廖仲恺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曾帮助建立黄埔军校。在推动两党合作议程上,廖仲恺功不可没。母亲何香凝也是国民政府元老,女权运动发起人之一,曾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

1908年廖承志在日本东京太久保出生,年幼时经常跟着母亲辗转内地、东京和香港。早年间廖承志还在德国、荷兰等地游历居住过,不仅开拓了眼界,也让他拥有了会说几门语言的能力。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父母都是革命之士,常年参与革命运动,因此廖承志从小就懂得民族大义。他于1924年加入国民政府,本想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奈当时国民政府背信弃义,加上父亲廖仲恺遇刺身亡,廖承志愤而脱离国民政府。

后来,廖承志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那时候的廖承志是个拥有满腔热血的青年,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通过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学习了先进思想。

当时国内正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军残忍屠杀中国百姓。"济南事件"的爆发,让身在日本的廖承志受到了震动。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在东京,中国了留学生开始了游行示威活动,廖承志因为贴反对标语,经常打架,被日本警察拘捕了三次,直到他被早稻田大学开除并遣返回国。

廖承志心中一直保有家国情怀,当时国内正值战乱,本来他在日本留学,可以避免亲历战争。可是看到同胞被残杀,家国面临毁灭,廖承志无法独善其身。对他来说,被学校开除也许不是件坏事,因为他可以回国参加抗战,挽救正在受难的同胞。

廖承志回国之后,马上加入了我党。回国后的日子没有廖承志想象中的顺利,当时两党关系降到冰点,国民政府正在四处抓捕我党员。廖承志当时正在我党内身居要职,正是国民政府的重点抓捕对象。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一开始廖承志因同事背叛,被国民特务逮捕。好在廖承志为人聪明,灵活多变,被特务抓住的他,使用妙计,引着特务找到了母亲何香凝的住所,最后自己被成功解救。

1933年9月,脱身后的廖承志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廖承志本身学识渊博,而且对革命事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让他在党内脱颖而出。只用了半年时间,他升迁至红四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廖承志有才、有能力,能够得到上头的赏识。可是在与人打交道方面,或许受国外思想的影响,说话不善于拐弯抹角,也不会对权势低头。他公然指出张国焘"Z"的错误,被张开除党籍,后被迫带着手铐走完了长征。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当时被张国焘押解的还不只是廖承志一人,有人是被栽赃陷害,有人是反对张的政治主张,罗世光、徐一新等人都在其中。

与其他红军战士不同,他们不仅要要翻雪山、过草地,经受最严酷的考验,还时刻处于被人监视的环境下,身心都得不到自由。廖承志更难,他还得带着手铐行军。

尽管行军条件艰苦,廖承志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做思想宣传工作。红军通过写大字、唱歌还有贴宣传画的方式,向当地民众宣传革命思想,而这些画作大部分出自廖承志之手。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后来据廖承志战友回忆:"那时候他工作非常认真,每天行军几十里,其他人回到营地倒头就睡,他仍然趴在油灯下工作到深夜。"可见,廖承志不仅能力强,心态也好。一般的知识份子蒙受冤屈,可能早就郁郁不得志。

廖承志很顽强,不仅抵抗住了长征的考验,还比其他人更加努力,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能够被我党重用,依靠的不仅是学识,还是钢铁般的意志。

历经磨难,终被总理解救

廖承志其实与总理渊源颇深。父亲廖仲恺在黄埔军校时,就十分赏识总理,一家人与总理来往十分亲密,廖承志更是亲切地称总理为"阿哥"。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当总理看到廖承志的艰难处境时,自然要帮他一把。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1936年9月,红四军到达黄河边,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总理下部队体察,正好看到带着手铐,在红军部队中屹立的廖承志。只看一眼总理就了解廖承志的处境,当时只是紧握了一下廖承志的手,就马上走了。

当天晚上,廖承志被叫到司令部,当着张国焘等人的面,总理假装充满怒气地说:"廖承志,有没有反省你的错误。"廖回答:"反省了。""改不改?""改""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

就这样,在总理斡旋下,事情有了转换的余地。张国焘本打算处决廖承志,看见总理为自己说话,觉得很有面子,心里的火气已经消了一大半。 这一高兴,就下令不再处决廖承志。

历经磨难,幸而得到总理解救,否则这苦难还不知何时是头。经过这一次,估计廖承志也是长了记性,以后在官场说话做事,没有必要和别人对着干。尤其是别人的权势比你大,就算他犯了再多错误,也不要在明面上指出来。多动用脑筋,比口直心快要强。

这一次被总理解救得以脱身,廖承志心里已经对总理心怀感恩,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自己还要欠总理一次恩情。

廖承志:25岁戴手铐走完长征,被总理救2次,称总理为"阿哥"

在特殊时期中,无数革命义士被策反,廖承志也是这其中一员。 廖承志是国民政府出身,加上有留学经验,与许多港澳同胞常年保持亲密关系,特殊时期爆发时,他自然在劫难逃。

后来,廖承志没有被大肆批判,而是住进中南海"写检查",到外办机关被监护,都是得益于总理的帮忙。虽然时刻处于被监视的情况下,廖承志身体和心理上都没有承受太大痛苦。并且在罪行期间,还参加了中日贸易谈判。

廖承志早年在日本留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对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也非常了解。 作为中日交流使节,廖承志凭借自己的能力,为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出了一份力。

后来,随着那四人团队的垮台,廖承志也重获了自由身,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在廖承志的人生中,总共被总理解救了两次,虽然历经磨难,好在得贵人相助,这是廖承志一生的福气。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