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也是比较为人所知的一个朝代。三国是魏、蜀、吴,经过养蛊般的厮杀后,剩下来的强大诸侯。不过实际上三国时期不仅有他们老哥仨,还有一个不怎么下场的、存在感比较低的国家,那就是盘踞在辽东的公孙氏。到公孙渊时期,还成立了燕国。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割据政权,是如何被司马懿轻易消灭的呢?

经营辽东
公孙家要从东汉末年的辽东太守公孙度说起。公孙度少有名望,他还有一个给力的老乡,就是董卓的部将徐荣。通过这层关系,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公孙度本人没什么威望,被辽东郡的世家豪族所轻视。公孙度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立威,打压豪族,“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之后公孙度积极向外扩张,经营辽东。到初平元年的时候,各路诸侯讨董,中原地区乱成了一锅粥。就就给公孙度割据一方的野心和机会。于是公孙度自立辽东侯,不受汉廷的分封。
公孙度去世后,儿子公孙康即位。公孙康仍然与中原保持若即若离、相对独立的状态,积极发动对外的军事行动。公孙康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年龄小,于是他的弟弟公孙恭即位。不过公孙恭身体有一些隐疾,不能服众,在太和二年,公孙渊夺取了叔叔的位置,这个时候已经是魏明帝曹叡在位的时期了。
首鼠两端
公孙渊对曹魏的态度更是暧昧。他希望依靠自己这个游离于中原之外的力量,在曹魏和东吴间玩平衡手。公孙渊与孙权勾结,让曹叡很不满意。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曹叡派田豫、王雄水陆两路进攻辽东,虽然田豫取得一些战果(斩杀东吴远道而来的将领周贺),但总体上无功而返。之后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大喜,派使者将兵万人到辽东授公孙渊九锡。结果公孙渊全部吃掉,斩杀使者,向曹魏示好。
曹叡很高兴,派使者到辽东封赏。结果公孙渊摆下兵马对曹魏使者示威,口出不逊。在公元237年,曹叡派毌丘俭带兵强征公孙渊,公孙渊被逼反,在辽隧与毌丘俭交战。这个时候天上下大雨,连下十天,辽水暴涨。于是毌丘俭就回来了。这回公孙渊既与曹魏彻底撕破脸皮,又打了一场胜仗,于是正式割据自立,称燕王,定都襄平。
作战过程
千里奔袭
在公孙渊自立的第二年,曹叡决定一举铲除这个来自北方的威胁,任命司马懿为主帅,出兵伐燕。司马懿率领四万人马,从洛阳出发,行军六个月到达辽东。这段时间里,公孙渊自然也做好战斗准备。他卑衍、杨祚带几万人驻扎在辽水以东、襄平以南的辽隧,开始修建防御工事,打算在自家地盘上与司马懿打持久战。
声东击西
司马懿带着大部队千里奔袭,还要在辽隧打攻坚战,肯定要吃亏。于是司马懿选择战史上很常见的手段——声东击西、攻敌必救。把敌人引出来不久完事了吗?司马懿在南线树立旗帜,做出佯攻的态势,让燕国士兵集结在辽隧。然后魏军秘密走水路到北边,进逼燕国都城襄平。
燕国的主力可都在南边的辽隧呢,襄平空虚。卑衍等人必须要撤出辽隧的防御工事。这样一来,肉自己从罐头里面出来了,司马懿“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燕军还保襄平,司马懿兵临城下。
围困襄平
襄平是公孙渊的老家,肯定修缮得比较牢固。司马懿也不急于攻城,而是将襄平围困起来。当时司马懿也遇到毌丘俭遇到的情况,雨水连续三十天,辽水又涨起来,到“平地数尺”的程度。这对曹魏的军心造成打击,司马懿下达军令,敢谏移营者斩,通过杀人稳定住军心。当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城中,也有很多人建议召司马懿回军,但曹叡没有采纳。
后来雨水停止以后,司马懿开始修筑土山,利用投石机、连弩向城中投射,连续进攻襄平。而这个时候,襄平城中不仅面临投射武器的威胁,本身由于军民太多,又被长期围困,粮草已经供应不上,甚至达到“人相食”的地步。同时天象也帮了司马懿一把,一颗白色流星从襄平上方划过下落。
这种情况之下,燕军终于坚持不住,公孙渊请降无果,索性孤注一掷,和儿子公孙脩率领几百骑兵突围,被司马懿派兵追击斩杀。很巧合的是,公孙渊父子身死之处,正是白色流星下坠的地方梁水。
司马懿入城以后,大举屠刀,杀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人、燕国官僚两千人、放出被公孙渊囚禁起来的公孙恭。公孙渊的首级被传到洛阳。自此以后,辽东平定,曹魏这个来自北方的隐患彻底扫除。
小结
公孙渊在曹魏和东吴之间首鼠两端,以小邦侮大国,固然是取死之道;把主力放在辽隧,被动防御,军队行动僵化,下雨之后,不趁司马懿未合围时突围,反而坐在襄平等死,也是战术上的诸多失误。反观司马懿,利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战术灵活,不与辽隧守军纠缠,迅速进逼襄平,然后利用充足的后勤围困襄平,该急则急,该缓则缓,最后成功消灭公孙渊,成为三国时期一个经典战例。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晋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