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仑,知识分子,儒商典型,文革后第一届正式大学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子牙学宫校长。
俞敏洪不用说了,北大的,到现在仍然是全公司的“俞老师”。
冯仑是59年生人,比俞敏洪大3岁。
俞敏洪2020年身价是260亿人民币,冯仑大约20亿吧。
两个叱咤江湖的文科生凑在一块,都有各自的情怀和人生感悟,说一堆虚头八脑的东西是免不了的。
为了节省时间,这里,只罗列一些我听到的干货吧:
冯仑:觉得(现在)已经不是我的时代了,不知道是不是算老了。
冯:北京CBD至少一半的楼是我们(万通六君子)盖的。
俞敏洪:冯仑就是一个讲黄段子的高手。
俞:你发射私人卫星是不是为了证明你没有脱离时代?
冯:态度比结果重要。
冯:以前周围人做的生意我全懂,现在很多都不懂了。‘
俞:我也有(上面)这个感觉。
冯:我现在在公司只(负责)去算那些算不准的账:1. 跟谁做;2. 多少时间;3. 价值观。
冯:举了个他女儿做新媒体是否买流量的例子。(很好,建议听听)。
冯:价值观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使命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
俞:你有没有一种恐惧,就是你做不完你想做的事情,最后你就到头了(死了),你有这种感觉吗?
(注:俞敏洪非常有这个感觉,好几期里面都提到了。)
记录到这里插一句我自己的感悟,是什么呢,就是两个大佬情商都很高。俞敏洪这个人是当老师的,又有江湖地位,所以他去做采访就有个问题——他喜欢归纳总结讲道理教导别人。所以,有的时候俞老师会打断被采访人。比如第11分钟的时候,冯仑的话还没说完,俞就插进来说他自己的结论了。这时候冯仑就顺着俞的话说下来了,没把话题给聊死。
继续总结干货:
冯:从小就爱读书,在西安市三中上学的时候,班主任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注意,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就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绝对是当时中国的人才),卧病在床给冯仑讲中国历史,对冯影响很大。
冯:我老师说了,任何朝代,不读书肯定是不对的。
冯:《马卡连柯论教育》
冯:理论对策化,对策政策化,学者幕僚化,幕僚官僚化。
冯:做企业的基本功,就是求人。
(感觉冯仑鼻子不通气,是不是有鼻炎,越说越憋的慌。)
冯:在台湾阳明山上盖房,是49年以后第一个在台湾盖房的大陆人。
冯:在美国自由塔上弄了个中国中心,也是为了中美融合。
冯:30多年靠闹钟叫早——伟大的事业在等着我。
俞:有没有想过,自己认为伟大的事业,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
冯答:人有三个层次,最低是“吃饭睡觉”,第二个叫“正经正常”,第三个叫“修是非善恶”。
冯解释:弱小的时候,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强大的时候,让别人以我的是非为是非。
冯:比如任正非,美国这么折腾他,他还是能够有自己的是非,并且用他的是非影响别人的是非。
俞:(任正非)是站在一个更高平台上的冷峻。(注:我没听懂俞老师这句话。)
冯: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家,更相信道理;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家,更相信经验。
导演:(导演竟然在这个过程中插话了)冯总比较受《水浒传》的影响,俞老师比较受《三国》的影响。
冯:一个组织,必须有一个忠厚长者,比如宋江刘备。第二必须得有个聪明人,比如诸葛亮吴用。第三要有几个铁杆。剩下的,都是干技术活的,是职业经理人团队。
俞:我那个《中国合伙人》最后也散伙了。
冯:我不纠结,所以不遗憾。人生算不准“利害、苦乐、生死”三件事。
冯:普通人的苦恼就在于——你算不准,却天天算。
冯:1993-1995年在北京做房地产的民营公司的人,有一半已经抓起来了。
冯:(这里应该说的是潘石屹和张欣)盖了一个楼就没再盖第二个,每年收2个亿的租金(好像是美元),快活了20年。
冯:看透不是消极。
冯:知道生活很艰辛,依然爱着这个艰辛的生活。这样的好处就是,你在生活中一边做事,一边有力量,不困惑。
【相关阅读】
酌见:王中军
酌见:陈东升(下)
酌见:陈东升(上)
遇见大咖:何小鹏(上)
遇见大咖:何小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