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蒋介石在公开场合演讲或开会时,对那些汉奸变节者都是主张“杀之而后快”的。这从他命令戴笠的军统设置“锄奸队”这一项可以看出一二。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出走越南投敌后,蒋介石对待这个“天字第一号大汉奸”的态度却让人难以琢磨。

汪精卫的大头照
一方面,在其日记本上对汪精卫是深恶痛绝,看架势是不杀了他都难平心头之恨。但在现实中却对汪精卫此事表现得十分大度,多次为其设台阶,甚至表示汪精卫如果愿意回来的话,他可以既往不咎。甚至在处理汪精卫的国民党内部会议上还表示不赞成缉拿、法办汪精卫。从这些不难看出,这时的蒋介石还并没有对汪精卫起杀心。那究竟是何原因让蒋介石做出与其日记上完全相反的决定那?
影视剧中蒋介石召开国民党内部会议
蒋介石做出这种反应其实也不难解释。首先是,汪精卫虽然出走越南,但此时并没有公开投敌。也因此,蒋介石不能像对付其他汉奸那样,对付汪精卫。再加上,汪精卫的地位很高,此时甚至已经到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一人之上是指上面的蒋介石,蒋介石是国民党总裁,其是国民党副总裁)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其代表的是国民政府的脸面,考虑到家丑不能外扬,老蒋若是主张杀了汪精卫就从侧面坐实了汪精卫投敌的事实,这样丢的就是整个国民政府的脸了。
老蒋的照片
第二点是,汪精卫是国民党副总裁,虽没有什么实权,但许多军国大事没有他的表态还不行。所以汪精卫了解国民党内部的许多军政机密。若在其投日还没有成为既定事实前,就主张杀死汪精卫,汪精卫难免会以手中掌握的军政机密来换取日本人对其的保护。考虑到此,蒋介石没有逼迫太甚,还主动为其设置台阶,企图将汪精卫重新拉回抗日阵营。
第三点则是,汪精卫是广东人,在粤系军队中有十分强的影响力,且和滇系头头龙云的私交甚好。蒋介石担心,若是主张杀掉汪精卫会引起这两系的不满。为巩固内部,蒋介石也不能在汪精卫没有在事实上投日时主张对其下杀手。说一千道一万,最主要的还是汪精卫的投日还没有成为既定事实,还有悬崖勒马的可能。
汪精卫少年的照片
第四点就是要考虑到军民的士气了,此时是抗战期间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前线官兵伤亡百万,军民此时皆对抗战的前景十分悲观,若此时汪精卫的投日成为事实的话,对军民的士气所造成的影响是巨然的。人们会怎么看政府?“若非政府表面上看是抗日,背地里却派汪精卫去越南和日军谈判?”一旦人民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接下来会发生的就是群众游行、军队哗变。这样本就已十分艰难的抗日将会更加艰难。正式基于此,蒋介石不能主张杀汪精卫,不能让群众知道汪精卫要投敌的事实。(蒋介石对群众表示汪精卫只是去河内看病,且其行为与政府无关)
汪精卫的照片
老蒋的这种心思,一直持续到汪精卫发表投敌的公开“艳电”。得知汪精卫投敌的准确消息后,蒋介石立即下令戴笠组织军统人员对汪精卫实施“锄奸行动”。不过此事已为时已晚,汪精卫在其新任老板日人的保护下,已经很难刺杀了。所以说,蒋介石在起先不主张杀汪精卫是因为其投日未成既定事实。在汪精卫的投日已成既定事实后,为了将汪精卫知道的军政机密永远埋在其肚子里,蒋介石果断下令“锄奸”。这也就不难理解,蒋介石前后为何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