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将在中国大地上徐徐铺展。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近日,映象网特推出“吾乡吾党”之“我和我的家乡”系列报道,看河南乡村追梦人用心用情用力去描绘乡村大美画卷,实录他们奋发向上的追求和思考,传扬他们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新时代的乡村巨变,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映象网记者 申连伟 见习记者 蔡明明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其中,邓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征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2017年4月,经组织安排,李征从裴营乡到邓州市扶贫办工作。恰逢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组织征求意见时,李征很担心自己能不能扛起这个担子,她深感责任重大,但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李征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敬意。在这片广阔土地上,有着最朴实真挚的情感,太多感人的故事,这也让她下定决心,轰轰烈烈再干一场。
从零开始 大干一场
来到扶贫办,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新的岗位、新的政策、新的行业,面对全市107个贫困村、8.2万名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沉重的压力压得李佂透不过来气。而扶贫办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参谋部”,她作为扶贫办“一把手”,必须身先士卒,真正吃透弄懂“精准”二字含义。
为真正指导和掌握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进村入户、嘘寒问暖、问计于民,才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4年多来,全市有贫困人口的592个行政村,李佂走了400多个,入户走访5000余户。这些调研,让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有效弥补了不熟悉基层情况的短板。同时,也让李佂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心声。
让李佂印象最深的还是2018年的时候,那时邓州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最吃力的爬坡过坎阶段,扶贫办人手也不够,一个人恨不得劈成两半用,加班熬夜已经成为常态,刚开始时,政府保卫科的人都很奇怪:“为啥扶贫办总是忘了关灯,加班的话也不能天天那么晚啊?”检查几次后发现是扶贫办的同志还在加班工作。身边同事们的爱岗敬业、无私付出,时刻激励着我、鼓舞着我、鞭策着我,督促我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把准“病根”开良方
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群众自主发展意愿不高的现状,我们积极向市委政府建言献策,兴产业、稳就业。通过光伏发电、小额信贷、公益岗安置、产业奖补等“八种途径”,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殖大户+贫困户”“三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拓宽了贫困群众收入来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邓州市剩余贫困人口3146户8353人,其中80%因病因残致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办积极与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协调,探索实施对全市特殊贫困群体进行集中保障。这一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摸底调研后,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宋金东任组长的市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众“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邓州市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实施办法》。该方案还得到了省扶贫办的肯定,在省扶贫动态刊发推广。
征途漫漫 不忘初心
当谈起脱贫攻坚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回忆,李征笑着说“贫困群众脱贫后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的笑容对我来说就是最深刻的回忆。”
在这次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中,获得了全国先进个人殊荣,对李征来说既是巨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她深知,这项殊荣不仅属于她个人,属于所有参与邓州脱贫攻坚的扶贫干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成绩仅代表过去。脱贫收官不是终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议,对各级扶贫干部既是肯定和鼓舞,更是鞭策和激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依然艰巨。
李佂说,“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只有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才能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脱贫攻坚的顺利收官离不开像李征一样“扶贫人”的共同奋斗,乡村振兴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