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拳之巫家拳

湖南地方拳种之一,属南拳类。为福建汀州人巫必达(1751-1812)所创,后世即以此拳鼻祖之姓氏命其拳名。巫必达青年时广游各地,先习少林拳,后学武当拳术,吸纳两家之精华,创造出“避实就虚,避强攻弱,借力攻击,回绕奇袭”等拳法,自成一体。清乾隆六十年(1795),巫定居湖南湘潭,先后传李维潭及冯南山、冯连山兄弟。尔后李家以钯术著称;冯家以棍术闻名。巫家拳世代相传,已有近200年历史,至今已有七代传人。

该拳创始人巫必达少年习南少林拳,青年时期走南闯北,寻师学艺,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妙。清乾隆末年,定居于株洲雷打石乡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后到湘潭马家河授徒冯南山、冯连山兄弟。至今该拳已传7代,门徒以万计。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均先后练过巫家拳。传人中的唐徽典,1931年获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冠军。

戒律。湖南流传的巫家拳的散手特点是近攻、短打、连击,讲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交手时要求精力高度中,动作轻快、稳定。'巫家拳'系连城姑田镇洋地村巫必达所创。其祖父巫应寿精通少林拳术,于清雍正年间从宁化石壁迁此。必达自幼习武,精得少林武术,通过勤学苦练,达到武艺娴熟、挥舞自如境界。青年时期,离家云游山川古寺,拜师访友,虚心求教各名家拳师,去粗取精,将福建少林拳多种攻防刚劲手法与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强骨法紧密结合,创编出'洋地巫家拳'。乾隆末年,巫必达到湖南株州、湘潭等地传授拳术。该拳在湖南湘潭、株州、长沙、岳阳等地广为流传至今。

乾隆末,福建汀州有个拳师名叫巫必达,幼年闯荡江湖,广拜武林高手为师,经过几十年的苦钻苦练,将福建少林外家拳术的阳刚、劲健、强身、壮骨的特征与湖北武当内家拳术的藏精、蓄气、培神、固本的秘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外有行云流水之柔、内有五岳三江之刚的巫家拳。巫必达后来在湘潭教习李大魁,以后又传与冯南山、冯连山兄弟,死后葬在湘潭,由李、冯两家立碑。巫家拳广为流传在南方,但真正得其奥妙的是李、冯二家。巫家拳至湘潭,未三年,而湘潭原有龙门家之麒麟八卦等拳,全受淘汰,巫家拳亦阴劲中之一种,与江西字门拳,无优劣之可言也,龙门家拳流于湘潭,年代虽不可考,然已有百数十年之历史,则信而有征,湘潭之老幼男女,无不知拳术,有所谓龙门家者,其艺力可知矣,巫把势竟能以猴胸短肋之阴劲拳,取而代之,未及十年,湘潭之人有不练,练必为巫家拳矣,王春林技不及巫,故遂同化,但巫家拳万不可学,学久必成废人,因巫得名于其足既断之后(龙门家忌巫授,而无力以创之,遂设宴招巫,巫居隔河,宴毕龙门家父子五人,自操舟送之,及中流,群起扑巫,舟隘不能转侧,又不善泅,遂为所窘,断其一足,巫哀求舁至家,龙门家父子,谓其足既废,当不复有为,许之,才及陆,巫两手俱发,舁手二人立倒地毙,舁足之一人亦重伤,余二人疾逃始免,巫足虽废,而授徒自若,所授技,转较前毒辣)由靠丁步变喜鹊步,靠丁步已无益于体育,况无变换之喜鹊步哉,(昔年军队中用藤牌者,必喜鹊喜步,以左右足叠跃而前,故有变换)巫家拳之用靠丁步者,为初至湘时所传,许八十一手,阴劲中不可多之拳式也。

巫家拳主要套路有:梅花拳、太子金拳、探力心意拳、探桩心意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摆门六肘、单吊六肘、七星六肘、十字六肘、三桩六肘12套,另有掐吊六肘。六肘依次为金、木、水、火、土、神拳,其中梅花拳、正平六肘、探桩心意拳已失传。巫家器械有单刀、青龙双锏、七步连针棍、四门凳、六合钯等。

巫家拳的特点是:气功与武术相结合,以意上气,以气上力,使“功劲”上于手足或手足外;拳术布局合理,结构严密,直线往返运行,桩势奇特,以胛剪桩为基本桩势使之能在实战中做到进退自如。该拳擅搏击,以近攻、短打、连击为特色。与人搏击,讲求“呼神变相”,即精神贯注,随势变脸,发劲如“惊风弹淬”。

巫家拳要求身法中正,天针对地针,虚心实腹,沉肩垂肘,顶头吊裆,气沉丹田。以意为神,以气催力。其劲力可概括为'惊、扯、弹、颤'四种力。有拳打分寸,棍打毫厘之说。要求做到'藏胸藏胛,顾孔闭门',手不离胸,肘不离肘。前手为关,后手为照,屈肘守中,来迎去送。有门则进,无门则守。逢空必进,见隙必攻,以身为主,腰胯灵活。周身一气,力顺劲整。要子午相对,神气贯通。身如柳条轻巧得力。故曰'拳打三,脚打七,身法打人力无比'。应敌时多采用先引后击,避实就虚,借力打力的技法。'有桥桥上过,无桥自生桥',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上中下三盘,洪小侧三门连续进击,寓头、肘、肩、胯、膝五峰与手法变化之中,处处都体现巫家拳'一出三不归'的技击特点,使人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