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只蝴蝶,恋爱应该是我全部的生命,偏偏我在这个上面仅仅只有一片空白。”——苏雪林
繁花总是在人们不经意之间开开落落,明月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缺缺圆圆,季节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更迭。人们在为世界贡献爱、热爱世界的过程中,也急切的渴求爱,希望被爱。年复一年,时光悄然溜走,时钟的“滴答”声仍犹在耳,时光已经匆匆一去不复还。
不知不觉间,几度刘烨纷飞,几度落花成泥,时光就此离去,只余满地清香,令人嗅之遗憾仿徨。
当人生已经几近圆满:事业成功,为人受到敬仰,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过多的追求。但是纵然这位成功的女学者已经如此美满,少了爱情的滋润,这一生却始终留下了一段不可言说的遗憾。这种遗憾,要从苏雪林名存实亡的婚姻开始说起。
女儿当自强
1897年3月26日,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的一个封建家庭。家中一应大小事务由德高望重的祖母掌权,而苏雪林的祖母,正是封建思想已经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旧时代女性。
她一生裹小脚、只知道相夫教子,并且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不公平的准则作为自己对待家中孙子的标准,童年的苏雪林虽然非常冰雪聪明,也对功课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可是祖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允许苏雪林进入学堂,甚至连哥哥们的书房都不允许她靠近。
虽然身为女儿身,但是苏雪林对学习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她好奇于哥哥们的功课内容,经常在他们上课的时候去听壁脚,因此也偷偷习得一二。由于看到苏雪林对于学习天生的热爱,祖父大感欣慰,在苏雪林七岁那年,将她破例接到私塾中念书。虽然名为“陪读”,但是夫子们的教学重心大多数放在男孩子身上,苏雪林碰到一知半解的课文释义也不能请教,只能囫囵吞枣。
好景不长,陪读的生活没有持续两年,哥哥们就离开私塾前往中学就读,苏雪林再一次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不过她蛇粉勤勉,经常找哥哥们借一些通俗小说当做自己的读本,并且自学研究内容,就这样,很快她看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巨著,随着哥哥们的继续求学,苏雪林能够接触到的读物也越来越晦涩难懂,但是她却乐在其中。
1914年,在父亲一位思想开明的朋友的劝说下,父亲将苏雪林送入当地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读书,苏雪林模仿写作古诗词,竟然也有模有样。不久,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学校招生,在苏雪林的软磨硬泡下,家中同意她前去报名就读。在初中期间,她多才多艺,备受瞩目。1919年,她开始在母校附小教书,也正是出于对待更多知识的渴望,她提出了继续升学的要求,也正是在此时,阻挠发生了。
婚姻枷锁
当苏雪林再次向祖母提出升学的要求时,遭到了家中长辈的强烈反对。其实在此前苏雪林提出升学初中是,遭到的阻挠就非常的强烈,祖母勃然大怒,曾经一度将她软禁,以为自己求知无望的苏雪林一度精神萎靡,终日浑浑噩噩,甚至产生了自杀的想法。
苏雪林的母亲看到女儿失魂落魄,于心不忍,带着她偷偷投考,才能顺利入学。这次要求,更是遭到了祖母的疯狂反对,她以婚嫁为由,阻止她继续升学。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得苏雪林奄奄一息,因为这场大病,苏雪林躲过了婚嫁,病好之后,又如愿以偿的继续求学。
1921年,苏雪林前往法国留学,为了顺利出行,苏雪林出国当他才告诉母亲这个消息,她顺利考进了海外中法学院,学习西方文学。在法国求学的三年并不如意,家中屡次以父母身体为缘由要求苏雪林回国称号,无奈之下,苏雪林只好回国成婚。
当时家中安排给苏雪林的丈夫,是五金商人之子张宝龄,张宝龄虽然颇具学识,也曾经留洋美国,按理来说,如果不是因为这段婚姻,他和苏雪林应该也是有共同话题的。但是在结婚之前,两人甚至都素未谋面,只有简单的书信往来,言辞生硬,并没有半分温情可言,无奈之下,苏雪林与张宝龄结婚。
最初,张宝龄与苏雪林的生活还算和谐,为了照顾身在异地的苏雪林,张宝龄甚至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屈尊去当教授,甚至为了缓解她对家乡的想念,与她用方言交流。
虽然最初的日子十分美满,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逐渐的展现出来:苏雪林与张宝龄同居却不同寝,终于开始爆发矛盾与分歧。与此同时,张宝龄的大男子性格也完全的展现出来,他喜欢否定苏雪林的话,认为一切都是自己说的对,这让苏雪林非常不满,两人之间逐渐不可调和,很快分居两地,婚姻名存实亡。
既然两人之间没有感情,那么不如索性放彼此自由。尽管苏雪林因为信仰天主教的原因,却不能说离婚,但是她与丈夫之间已经没有半分情谊。两人结婚24年,最后分道扬镳。苏雪林独自游历世界,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虽然此后她一直保持着单身,但是脱离了婚姻枷锁的她,过得比从前要好上许多。
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后,苏雪林最大的遗憾便是这一生未曾真正识得爱情的滋味。年代让她不得不活在了委曲求全的大环境下,但是她依旧克服着所有的困难,努力的向上攀升,提升自己,也获得?很大的文学成就,为后世称颂。至于爱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遇见了是幸运,没遇见也不需要过多追忆,毕竟从她成功的事业来看,苏雪林的一生,是蕴藏着非常大价值的一生,也是很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