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1992年6月,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发生了一桩盗墓案。

在发现红山文化的地方发生几桩盗墓案,本来是很正常的(当地古代墓葬太多了)事情,但是这桩盗墓案非同凡响,因为这次盗墓牵出了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左相遗宝”,连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也忍不住感叹: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考古专家感叹墓葬出土文物之丰富,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这无数金银财宝的背后,是否还藏着辽国迷惘的秘密?如果用“象牙筷定律”来解读,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左相遗宝有多少金银,咱们先来看看冰山一角。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因为篇幅所限,加上制图实在是太费劲,所以咱们先只展示九件金银器皿,咱们不要看它们的重量,作为辽代艺术珍品,这些东西每一件,都能在一线城市换套房,二三线城市换栋楼。

按照图中编号顺序,这九件宝贝的名字,依次叫摩羯纹金耳坠、鎏金錾花银盘、摩羯纹金花银碗、金戒指、花式口金杯、金花对雁纹银唾壶、玛瑙金球臂饰、五曲花鸟纹金杯、“万岁台”金花银砚盒。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唾壶,就是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了的痰盂。墓葬中这样的金花银痰盂不止一个,还有金花鸳鸯纹的。

前面咱们说了,这九件宝贝只是冰山一角,其余还有些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现在该介绍一下这位墓主人,也是辽国少数好官之一的左相耶律羽之了。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提起耶律羽之,可能很多读者都不太熟悉,但是一提起《天龙八部》里的乔(萧)峰,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南院大王”萧峰的官职听着挺霸气,掌管着契丹迭刺部的一半兵马(

太祖分迭剌夷离堇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

《辽史·职官一

),地位比太傅、左相耶律羽之高还是低,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所以暂且放下不说,咱们还是来看看正史中的耶律羽之。

《辽史·列传第五》记载:

羽之,小字兀里,字寅底哂。幼豪爽不群,长嗜学,通诸部语。太祖经营之初,多预军谋。天显元年,渤海平,立皇太子为东丹王,以羽之为中台省右次相。时人心未安,左大相迭剌不逾月薨,羽之莅事勤恪,威信并行。太宗即位……羽之镇抚国人,一切如故。以功加守太傅,迁中台省左相。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请读者诸君见谅,宋辽金时期,并没有照相机,也没有人拍过耶律羽之的电视剧,所以咱们只好拿耶律洪基的剧照来凑数——他们是同族,长相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按照《辽史·列传第五》和《辽史·百官志》的记载,耶律羽之虽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堂弟,但并没有封王,他最终的爵位是东平郡开国公。

读者诸君都知道,开国公并不等于国公,比如某县公也可以加上开国两个字,耶律羽之真正的爵位是郡公,跟国公还差着一截呢。

但就是这位被称为好官的左相耶律羽之,其墓葬也是极其奢华,而且我们展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被偷走的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左相耶律羽之的墓葬如此奢华,跟契丹丧葬礼仪有关。据《辽史·卷五十·志第十九·礼志二·凶仪·丧葬仪》记载,契丹贵族不但要把大量金银宝物陪葬,举行葬礼的时候,还要烧掉更多:

“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烧掉)之。”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这就是说,除了陪葬的无数珍宝,耶律羽之下葬之前之后,还烧掉了更多的财富——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成由勤俭败由奢,耶律羽之奢华墓葬的背后,隐藏着辽国灭亡的秘密。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从建立之初就迅速奢靡腐化,辽国是典型的范例。辽国国祚二百零九年,宋国(就是宋朝,但实际上宋从未完成大一统,当时实际是后汉三国翻版)国祚三百一十九年,金国生不逢时,一百一十九年就被元军灭了。

辽国而不是宋国曾经是中原王朝的代表,现在还有大毛二毛称我们为契丹,实际就是因为契丹的影响力。

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契丹而不是宋,看看下面的地图就知道了: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金曾经是辽的一部分,宋疆域最大的时候,也只有辽的一半左右。辽违背了历来由北向南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规律,就是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帝国建立之后,迅速陷入竞比奢华和内部纷争。宋国每年输送给辽国的大量“岁币”,让越来越多的辽国贵族不思进取——躺着收钱总比刀头舐血舒服得多。

财富来的容易,自然就不知道珍惜。这一点我们从辽国奢华墓葬中就能管窥一斑,耶律羽之作为辽国贵族中比较靠谱的高级官员,尚且如此奢靡,其他贵族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读者诸君可能会说:一个堂堂太傅、左相,陪葬几件金银器皿,岂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就需要咱们来看一看墓葬中的其他宝物,并替辽国算一笔账:像耶律羽之的这个级别以上的贵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大家都往地里埋东西,辽国的财政怎么支撑得住?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喜欢收藏的都知道,比金银器皿还值钱的是瓷器,瓷器中的贵族是元青花,比元青花还高级的是宋瓷。

耶律羽之墓葬中的瓷器,不但数量惊人,其工艺也是极其考究,虽然在地下被泥水侵蚀了一千多年,仍然如美玉般晶莹洁白、玲珑剔透。

除了金银器皿和精美瓷器,耶律羽之墓中还有无数的铜器、铁器、木器、车马器、丝织品,玉石、玛瑙、玻璃(那个年代玻璃比金银还贵重)、水晶、琥珀做成的饰品多得让考古人员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别的墓葬考古发掘,发现几十几百件文物,那就是极其丰厚的收获了,而耶律羽之墓葬中的文物,是数以千计的——因为数量太多,居然最后都无法统计出准确数字。

在辽宋金三国并存的年代(不是争霸,因为宋只送不争),辽国曾经是老大哥,吊打宋朝自然不在话下,后起之秀金,也曾经是他的马仔。

辽国残兵败将也能把童贯杀得丢盔弃甲,但是以十当一,也打不过反水的小弟金。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宋朝是偃武修文,大家都摇头晃脑子曰诗云,皇帝不是喜欢书法绘画就是醉心园林建设;辽国躺着受贡银,迅速消磨了战斗意志,而大量埋藏于地下的金银宝物,也渐渐掏空了辽国国库乃至私藏。

与宋辽的奢华享受不同,金国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旺盛的战斗力保持了百年之久,直到后来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好的不学坏的学,也搞起了骄奢淫逸,金国才一跤跌倒再也很难爬起来了——金国由盛转衰好像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就像上古时期的一双象牙筷子引发的连锁反应一样。

盗墓大案牵出左相遗宝,挖掘者感慨:辽国贵族咋攒了这么多金银?

商纣王帝辛刚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有识之士就发现了隐患:象牙筷子不能搭配陶碗木碗,陶碗木都变成了金碗玉碗,就不能再用它盛小米和粗粮,而是应该装熊掌豹尾。端着金碗用象牙筷子吃兄长豹尾,自然就会觉得宫殿不够宽敞、衣饰不够华丽。接下来自然是大兴土木建露台而倾酒为池悬肉为林,于是就亡国无日了。

《诗经》有云: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商纣王因象牙筷子而亡国,被史学家称为

“象牙筷定律”。

通过耶律羽之的奢华墓葬和象牙筷定律,我们也能发现隐藏在耶律羽之墓葬之后的辽国亡国秘密:未富先奢,富而愈奢,国亡无日矣。

辽国厚葬风行,你埋我也埋,看谁埋的宝物多,就这样埋来埋去,把辽国社稷也埋掉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辽国的奢靡之风,为后来被小弟金吊打埋下了伏笔。通过耶律羽之墓看辽国兴衰,这就叫管中窥豹。不知读者诸君看了本文,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