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一种掌管翻译的官职 专为八旗子弟设置 升迁极快

有清一代,汉人子弟要想跻身官场,绝大部分只能走科举考试这一座独木桥。有人寒窗苦读一辈子,头发苍白,到头来有可能连秀才都考不上。

对于满人子弟来说,就没有这么麻烦了。他们就算不参加科举考试,也有大把做官的机会。

比如,当笔贴式。

清朝一种掌管翻译的官职 专为八旗子弟设置 升迁极快

笔贴式是清朝时期设置的一种正式官职。级别为正七品,主要职责为翻译文书、掌管薄籍,置于京师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将军、都统、副都统官署。

清朝为什么要设置笔贴式呢?这是因为,清朝许多重要的公文,需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因此,必须要在各重要机构设置懂得满汉两种文字的翻译人员。这就是笔贴式。

笔贴式是翻译人员,又不仅仅是普通的翻译人员。这个职位,只为满洲、蒙古、汉军旗人设置,其他汉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当笔帖式。

清朝一种掌管翻译的官职 专为八旗子弟设置 升迁极快

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笔帖式。

1665年,康熙皇帝曾经说过一段话:“朕前遣侍卫至铁索桥挂扁,还京回奏,彼处督抚馈银六千两。夫一侍卫而费用至此,则凡部院司员、笔帖式等差遣往来,又不知如何矣。”这是说,康熙皇帝派侍卫外出办事,回京时地方督抚送了6000两银子。康熙皇帝很感慨,说如果是派部院司员、笔帖式去办事,那又该送多少钱呢?

我们揣测康熙皇帝说这段话的北京,笔帖式在朝廷里的权力和地位,应该在侍卫之上。

清朝一种掌管翻译的官职 专为八旗子弟设置 升迁极快

有一年,乾隆皇帝发现部分州县的仓库有亏空,大发雷霆,要将这些州县不称职的官员全部罢免,改以笔帖士代替。

乾隆皇帝征求刘统勋的意见,刘统勋谨慎而聪明地回答:“州县,治百姓者也;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乾隆皇帝深以为然,放弃了这一想法,避免了一场官场震荡。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笔帖式在乾隆皇帝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笔帖式的升迁速度非常快。清朝时期许多将相大僚,都是由笔帖式起家。比如,清朝早期的达海、额尔德尼、索尼等人,雍正年间的鄂尔达,乾嘉时期的松筠、和琳(和珅的弟弟)等人,都做过笔帖式。

清朝一种掌管翻译的官职 专为八旗子弟设置 升迁极快

这里说说松筠的故事。

松筠,字湘圃,蒙古正蓝旗人,生于1752年。松筠是理藩院笔帖式出身,因为得到乾隆皇帝信任,升迁堪称神速,31岁就被破格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副都统。后来,又历任户部侍郎、御前侍卫、内务府大臣、吉林将军、工部尚书、驻藏办事大臣、户部尚书、陕甘总督、伊犁将军、两广总督、绥远将军、盛京将军、协办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职。

当然,松筠自己也有真本事。他在理藩院工作多年。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松筠在理藩院的历练,使得他非常善于处理边疆事务。所以,松筠几十年如一日在边疆地带担任督抚大臣,对当时的边疆稳定与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清朝一种掌管翻译的官职 专为八旗子弟设置 升迁极快

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笔帖式已经泛滥,其地位和重要性日渐下降。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卷五中说:“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重轻矣。”

这就是说,笔帖式不再是众人羡慕的“香饽饽”了。

【参考资料:《清朝职官“笔帖式”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