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术|天上梯田听古歌 只缘身在云贵川

艺术|天上梯田听古歌 只缘身在云贵川

高亢嘹亮的山歌穿透群山,久久回旋在观众的耳畔。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跨越时空,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12月16日,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王琳琳执棒,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为观众带来《“西南音画”交响合唱音乐会》,一场民族原生态与现代交响乐的碰撞激情奏响。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原创作品音乐会,本场音乐会以“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主题,萃取云、贵、川西南三省的传统民间音乐、民歌及原生态音乐元素,向观众全景展现了一幅美轮美奂、极具西南风情与民族特色的交响画卷。

艺术|天上梯田听古歌 只缘身在云贵川

音乐会上半场管弦乐《西南组曲》由张大龙创作的《管弦乐三首》拉开帷幕。三首乐曲分别取材于云南民歌《大河涨水沙落沙》、贵州布依族山歌《姑兮鸾》和四川羌族民间音乐舞蹈“锅庄舞”,整部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气质。

管弦变奏曲《大河涨水沙落沙》描述了云南当地少数民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全曲运用交响乐队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和声语言,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幽默、风趣、生动的爱情故事。

与悠扬婉转、情感细腻的《大河涨水沙落沙》相比,第二首乐曲《姑兮鸾》(布依语意为“小阿妹”)虽然同样描述了少数民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却夹杂着些许悲伤惆怅之情,与第一首歌曲在情绪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整首乐曲,旋律深沉而不失温柔,充满了色彩鲜艳的清新气息,将布依族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管弦乐《闹新春》则以持续不断的跳动旋律展现出川北羌族、藏族同胞欢度新年时的喜庆气氛,欢腾喧闹的情绪贯穿全曲,在节奏风格上又与前两首乐曲形成了强烈反差。对这首乐曲的诞生,作曲家张大龙深有感触:“我曾三次去北川地震灾区体验生活,在此期间,北川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锅庄舞’粗犷彪悍的音乐风格尤其令人感动,创作《闹新春》的音乐元素也由此产生。”

三首风格迥异的乐曲,分别源于云贵川三个省份的少数民族,作曲家以民族音乐的交响化表达,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彩与绚烂。

上半场第二部作品是张朝创作的《云南色彩五幅》。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云南红河彝族民歌,作曲家将当地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注入作品,以五种不同音乐体裁展示了云南个性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对五首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乐曲,张朝用风格、色彩、情调各异的交响乐向观众描绘了五幅惟妙惟肖的绚丽图景:

第一幅《春之赋格》——春芽破土,大地苏醒,山花盛开。

第二幅《夏之谐谑》——夏日炎炎,昆虫嬉戏,情趣盎然。

第三幅《秋之随想》——秋收时节,人心怡然,欢欣雀跃。

第四幅《冬之幻想》——冬至若银,阳光似醉,大地如梦。

第五幅《春之回旋》——四季轮回,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艺术|天上梯田听古歌 只缘身在云贵川

音乐会下半场,作曲家朱嘉禾为观众带来了一首非常“特别”作品——交响合唱《四川清音随想》。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这首作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以交响合唱的音乐形式鲜活巧妙地呈现了出来。

溯源于明末清初的四川清音,是一种用四川方言演唱,在时调小曲和四川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的说唱艺术。其题材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加之语言、曲调富于四川当地的乡土气息,故而音乐风格和内容形式也十分丰富。

虽然在一些音乐学者看来,四川清音是一个“具有强大拥抱力的曲种,它在曲目和音乐方面可以说是兼收并蓄。”但有时,这种自由度较高的音乐特性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正如朱嘉禾本人所说的那样“四川清音本是曲艺说唱形式,较为自由随性。那么,如何才能与交响合唱这一严谨、宏大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呢?”

面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创作难题,朱嘉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选取《布谷鸟儿咕咕叫》《摘海棠》《六月六》等三个清音小段的同时,以交响合唱与交响乐队互相应答的方式,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此一来,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四川清音,也使原本单薄的四川清音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有效提升了这部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交响化后的四川清音,实实在在地扩大了它的受众群体,这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蜀地先民的点滴生活,也使四川清音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持久存续,不断发展。

艺术|天上梯田听古歌 只缘身在云贵川

与四川清音一样,杨帆创作的下半场第二首曲目《坡牙歌书》——情歌的创作基础同样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坡牙歌书。

在富宁当地,各式各样的情歌是人们传情表意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交响乐团青年作曲家杨帆看来“这是一种古老的、有关爱情的,来自大山之中的‘自然之声’。正如这首作品的名字‘情歌’那样,合唱团与交响乐队宛如一对恋人,他们没有主次,没有依附关系,而是互相作为彼此的一部分。”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和谐天然,全曲没有使用传统的壮族语言进行演唱,而是以“诶”“啊”之类的自然音节发声代替,以求浑然一体,源自内心之声。整首乐曲柔美自然、循环叠进,成功勾起了观众心中对爱情最纯真的美好回忆。

音乐会最后一首乐曲是由郝维亚创作的《你在我们的歌声里》——为管弦乐队与女声合唱。

与最早起源于明清的四川清音和在东汉时形成的坡芽歌书相比,这首乐曲的取材同样颇具历史渊源。它的音乐素材来自贵州侗族大歌中最为经典的《蝉之歌》。侗族大歌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还为其写下过“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词句。1952年随着多声部民歌侗族大歌的发现,国际音乐学界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中没有复调音乐”的偏见被彻底击碎。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首乐曲参考的《蝉之歌》,是侗族人模仿大自然生灵之音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整首乐曲由山林中的风、山林中的蝉、山林中的歌等三段主体组成。为了“模仿”侗族大歌里神秘的多声部唱法,作曲家郝维亚“尝试着用女声合唱与管弦乐队‘模仿’一下”,同时用自创“咿咿呀呀”的拟声词替代侗族大歌的歌词。这是作曲家的一次有益尝试,整首作品以风、蝉、歌为媒介,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初夏时节,侗族人在梯田中一边辛勤劳作,一边齐声高唱《蝉之歌》的动人场景。

艺术|天上梯田听古歌 只缘身在云贵川

全场演出,在王琳琳游刃有余的出色指挥下,大编制乐队与合唱团配合默契、浑然天成,将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西南民族音乐把控得妙到毫颠、分毫不差,再次展现出中国交响乐团高超的艺术水准与雄厚的综合实力。

当音乐会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身心沉浸在大西南绝美画卷之中的现场观众将全部掌声与喝彩毫不吝啬地送给了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员们。

天上梯田听古歌,只缘身在云贵川。散场之时,意犹未尽的观众们纷纷表示,在享受完这样一场极具民族风味的音乐大餐后,非常希望“能去云贵川走一走,看一看祖国的壮美河山,品一品当地的民族音乐与特色美食”。在文旅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这样一场源于音乐而又高于音乐的演出,实际上也为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走得通、更走得好的新路子。

文化自信,国之根基,文化寻根,民族之魂。岁末寒冬,西南音画,这是中国交响乐团用爱、用心、用情,为观众献上的一部精彩绝伦的民族交响乐大片。

(摄影:石磊)

责编:贾亭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