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临死留下4字遗言,如果朱允炆听懂了,死的就会是朱棣

其实如果没有所谓的地长子继承制,朱棣其实才是皇位最佳的继承人。

大明的统治者特别崇信儒家,认为“长幼有序”,所以朱棣即使再有才能,碍于儒家的礼教,朱元璋也不能将皇位传承给他,而是给个性比较懦弱善良的长子朱标。

朱元璋是个比较抠门的人,在明朝做官都比较惨,因为俸禄很少,藩王就不一样了,藩王的薪水俸禄是很丰厚的。

朱元璋是个没背景的人,他白手起家,没有任何家族势力帮衬,所以他成就大业依靠的是兄弟,镇守大业依靠的则是家人。这是古代小农意识一旦发达后,最根深蒂固的观念——外人哪有家人亲,一旦出了事,还是自己家的人。这些家人中,最亲的不是自己的堂兄弟、叔伯兄弟,而是自己的儿子。

明初有这样一种规定:皇子封亲王,会给予他大量金宝,岁禄万石,护卫也会配备至少三千个,最多更是可以达到九千个,他们都隶属兵部。下天子一等,大臣均应拜谒,休得无礼。

朱元璋临死留下4字遗言,如果朱允炆听懂了,死的就会是朱棣

朱棣在心里一合计,留在朝廷不划算,不但没钱拿,还被防来防去,不如到封地上去,还能顺便培植自己的势力。朱棣一开始没想那么多,也想不到他会是未来的皇帝,他想到最多的是眼下的利益和他自身的安全。

天高皇帝远,在北京比在南京,对于他而言更安全。

当朱棣在北平就藩的时候,他才20岁,是个非常年轻的皇子,他也很有军事才能,在他镇守期间,参与了北方的一些军事活动,像制服蒙古乃儿不花等,在一次次真枪实战的锻炼中,他的羽翼逐渐丰满。

天不佑朱元璋,他虽然年轻时候经历了风光,也干掉了陈友谅这种强大敌人,但他的晚年却成了孤家寡人,不但朱标去世了,而且他看中的皇位继承人都离他而去了。所以他只能选朱允炆这个皇长孙当皇帝,这也是他一直期盼的。

朱元璋临死留下4字遗言,如果朱允炆听懂了,死的就会是朱棣

当时一句“好皇孙”让他选中朱允炆,在他的心里,皇位早晚是要传给他最疼爱的孙子的,但他需要燕王,只有燕王能帮他镇守北京,抵挡蒙古进攻。

朱元璋对朱棣用之越切,提防之心就越重,他既想让朱棣帮助朱允炆抵挡蒙古铁骑,又怕他势力太大,朱允炆无法镇压,所以朱元璋一确定皇位人选之后就马上在朱棣身边安插很多内奸,秘密的监视着朱棣。

后来朱元璋选中的眼线也离他而去了,朱元璋彻底病倒了,在垂危之际他叫来自己的亲信,说了一句含糊的话,他喘息着抓住亲信的手,努力地说了四个字,他说:燕王已病。

这话很明显,燕王已经必须要根除了,病,要根除,中国的文字还是博大精深的。朱允炆也听到这句遗言,但他并无反应,在他善良的头脑里也许认为没人会是坏人,他不会想到朱棣会害他,毕竟朱棣是他的亲人。

朱元璋临死留下4字遗言,如果朱允炆听懂了,死的就会是朱棣

随着建文帝削藩令的下达,而燕王又有姚广孝不断撺掇和出谋划策,终于决定反了。造反是有风险的,但朱棣无疑是幸运的,他一次就成功了。

那么姚广孝是何人?

姚广孝是聪明人。当时朱元璋起事有刘伯温,朱棣起事有姚广孝。

这个姚广孝一眼看到建文帝内部的破绽——大臣跟他貌合神离,他们之间矛盾重重。也就是说如果朱棣真的起事,只要价码开得合适,大臣们没理由死磕“忠君”这一条,反正换个君他们也一样“忠”。

朱元璋临死留下4字遗言,如果朱允炆听懂了,死的就会是朱棣

朱棣学着当年朱元璋步步为营的战略,对北京开启疯狂自杀式的攻击,果然,中央军不战而溃,而被朱元璋托付以重任的驸马就是个废物,结果朱棣一路登上皇位毫无悬念。

最终朱棣开启了繁荣的永乐时代,而朱允炆则在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成为千古的遗憾。

历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历史上对道德的分配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强者为王,历史并无真正的公平。

继续阅读